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潢川锣鼓的传承与发展毕业论文+艺术特征(2)

时间:2016-11-13 10:53来源:毕业论文
(一)建立在战争基础上的潢川锣鼓 淮河南岸的潢川,历史上不仅是南北文化的分界点和交融点,还是大别山的战略重镇,中原南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一)建立在战争基础上的潢川锣鼓
淮河南岸的潢川,历史上不仅是南北文化的分界点和交融点,还是大别山的战略重镇,中原南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乃兵家必争之地,烽烟四起。“鼓乐文化”在冷兵器时代即是战场上鼓舞士气的重要载体,也是凯旋归来,大宴战士、庆贺战功的重要助兴手段。久而久之,潢川锣鼓就在这样的战争背景下,用来宣泄士兵们的大悲大喜,大苦大难,并选择了在潢川这方沃土,生根、落脚,历经数代流传了下来。
以现存的潢川锣鼓代表作《十八番》为例:其中的曲牌“起霸”“火爆战场”就是与战争有关:“起霸”是出征前鼓舞士气,“火爆战场”是为在战争进行中为将士们打气、助威,隆隆的鼓点与阵阵锣声完美结合,士兵们在震天撼地犹如惊涛骇浪的鼓声中勇往直前,前赴后继。
《十八番》这一代表作的军事文化色彩,也延续到近代,2009年,本文来自751/文(论"文?网,毕业论文 www.751com.cn在潢川锣鼓为申请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言稿中有“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南下中原,在杜甫店战役、沙河店战役的凯旋中,《十八番》锣鼓喧天,特别是1949年潢川解放,5个潢川《十八番》锣鼓队彻夜不眠几天几夜,打出了潢川人们解放的喜悦心情和解放后的美好生活。
(二)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的潢川锣鼓
潢川地处中原,属亚热带北部边缘,自然资源优越,全年平均温度15.3℃,年均降雨量1039毫米,盛产水稻、小麦,历代是以农耕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经济生产形态。
潢川人面对劳累的生活,仍具有乐观的天性,特别是每到丰收或农闲时刻,当地人多凑集到一起,敲一番锣鼓热闹热闹,作为当地人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潢川锣鼓寄予着潢川人对未来的希望,成为潢川人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
以潢川锣鼓曲《十八番》之《插秧》为例,这首作品产生于清代,被用于农忙时的田间地头,节奏简单而朴实,它既表现了潢川人不辞辛苦、辛勤劳作的劳动场景,又极富潢川乡村农忙气息。
由此说明,潢川锣鼓不仅凝聚着当地人民的智慧,也是当地人勤劳、敦朴、善良美德的载体,是农耕经济社会时代,中国地域文化中一个代表性乐种。
(三)建立在民俗文化基础上的潢川锣鼓
“民俗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 ,而往往一部优秀的作品产生取决于不同的时代精神及地域性的风土人情,潢川锣鼓也不例外,当地的各类民俗活动不仅为锣鼓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民族文化背景,也为其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个优质的平台。
以《十八番》为例,仅从鼓牌名字,如《牛糙痒》、《风摆柳》、《地里鸡》、《燕别翅》、《八哥洗澡》、《水浪鱼》,都可以看出用的语言都是地道的潢川话,土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广泛的群众性。
随着潢川经济迅速发展,各种庙会层出不穷,潢川锣鼓也是比较喜闻乐见的民间娱乐形式,而且锣鼓自身具有祈福、消灾的功能,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形式庙会,深受人们的喜爱。以前,在当地各村庄,村民每年正月十五都有玩花灯的习俗,各村组织优秀的村民锣鼓队伍与其它村进行友谊比赛,赢了热闹庆祝,输了努力练习,争取来年胜利。还有每年正月十七的“火神会”、二月初三的“文昌会”等等民俗活动,你都会听见锣鼓的声响。除此之外,锣鼓还广泛应用于婚丧嫁娶、开业典礼、生子、庆高升等场合。
二、潢川锣鼓的艺术特征 潢川锣鼓的传承与发展毕业论文+艺术特征(2):http://www.751com.cn/yinyue/lunwen_3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