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场” 2/4 科打 科打︱ 匡去 匡去︱︱: 匡去 采去 :︱︱
“阴场”是不改变“走场”的旋律前提下,根据表演的需要,通过即兴的渐强或渐弱来表现音乐内容,这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演奏效果。
不仅如此,有的曲牌即可独立演奏,又可相交演奏,比如鼓牌“大雷暴”与“小雷暴”的相交辉映,“顶嘴”与“八哥洗澡”相互交替,“步步紧”与“步步高”的强力推进,“快三紧”与“三起三落”的节奏变换。这些都是“即兴性”的表现。
(三)灵活性
潢川锣鼓的灵活性体现在曲谱的处理及领鼓者与成员之间配合上。
潢川锣鼓节奏变化丰富,打奏的灵活度极高,速度时快时慢,快时龙腾虎跃,慢时行云流水,有时候敲打出的节奏像一人或多人对话、交流一样,具有与众不同的地域风格。
以《十八番》的曲牌“狮子磕牙”为例:︱︱:去去 匡0︱去去 匡0︱去去 匡去︱已去 匡0︱匡去 匡去︱已去 匡0:︱︱ 。
在演奏时为了加强“狮子磕牙”情感的艺术处理与表演的灵活性,乐队演奏时可以根据需要,灵活的多次反复或由强渐弱、由弱及强的表现,这大大的增强锣鼓演奏的灵活性,也体现了表演的艺术性。
从全部的曲牌上看,它们都有自己完整的一套锣鼓牌子,在演奏时可根据需要,由领鼓者随心所欲,随意打哪个牌子,非常的灵活自由。它有专门的领鼓的指挥手势,如果学会了《十八番》的每个牌子,那么,在演奏前无需排练,根据指挥的手势,就能打出各种动听的、丰富悦耳的锣鼓声来 。
三、潢川锣鼓的发展状况
回顾潢川锣鼓的发展历程,其间很多民间的艺人、音乐爱好者和演出团体为潢川锣鼓的发展传承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比如2009年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八番》的申请者毕振钛老先生,他们倾心致力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能够超越自身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局限,保留了一些形式,为锣鼓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图表3:作者付林与毕振钛先生的合影,摄于2013年4月22日毕振钛家
目前,潢川锣鼓的发展现状不呈乐观,主要表现为:
(一)民俗生活中被边缘化
在民俗生活中,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精神世界趋向多元化,各种娱乐新形式的出现,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作为传统与经典的结合的锣鼓正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电子音乐等新的乐器演奏形式。以前不论是欢度节日、喜庆丰收或是集会游行都会见到锣鼓的踪迹,而现在锣鼓仅出现在部分的婚丧嫁娶、庙会、开业典礼等场合,越来越少的人了解它、欣赏它。
(二)常规演出者趋业余化
在采访中,我了解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辈艺术家相继离世,作为《十八番》唯一的传承人毕振钛老师也步入古稀之年,且身体每况愈下,举步文艰,目前全县城会打锣鼓的有十几人,但都年事已高,能正常参加演出的也就七、八人,且逐年减少。
不仅以前随处可见的演出队伍逐渐发展到现在极少的演奏群体,而且呈现乐队演奏人员趋向为非职业性,很多演奏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训练,导致技巧能力有限,只能演奏曲目的浅显部分。而年轻的艺术家由于经历的世态比较简单,不能很好的理解锣鼓文化及精神内涵,暂时无法触及锣鼓的灵魂,这些都导致很多优秀的锣鼓曲目被遗忘,甚至流失掉。在以前,略懂音律的人几乎都会打奏一段锣鼓,而现在能识别锣鼓种类就已经堪称难得,更不用提演奏了。 潢川锣鼓的传承与发展毕业论文+艺术特征(4):http://www.751com.cn/yinyue/lunwen_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