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单调的“标准化“会导致固步自封,中国的很多教育都很少从学生兴趣出发,而是按照约定的流程一步一步延续下去。就拿合唱来说,中学的合唱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体会音乐,陶冶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态度。同时合唱作为一种集体表演形式,合唱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合作的默契性。中学一直注重合唱,想必也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能更好的学会团体协作。所有的想法都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并不一定达到预期的效果,合唱有时候成了不得不做的任务,而非出于兴趣,那么最后的成效也会大打折扣。就好像很多晦涩难懂的学科,到最后会发现根本毫无用处,就算是锻炼思维,也不见得有多明显,在生活实际中毫无作用而言,有时候这样的教育其实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学生本可以有更多时间花在兴趣上,让兴趣成为特长,但是却被太多自己不喜欢却又不得不学的东西所阻隔。青少年作为一种单纯有活力的群体,不应该被约定俗成而束缚。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句很有道理的话,当我们能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那么我们也愿意付出加倍的努力去学习,而且效果往往比强制性的学习效果好出很多。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活动的过程,不能让学校变成一个感觉不到幸福的地方,每个人的兴趣都有平等尊重的权利。当中学合唱“玩流行”被老师们接受时,也体现了老师们对学生兴趣的关怀,学生的快乐发展比言辞的说教显得有意义得多。因此,对于中学合唱“玩流行”这样的现象,使得合唱具有了趣性,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合唱的效果肯定不会太差,某种程度上是对现有教育的不满而作出的改变,在我看来,更加人性化的兴趣培养会成为未来教育改变的一个趋势。
2.4 学生个性的体现
中学合唱“玩流行”是学生个性的体现。中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热爱新鲜事物,敢于尝试,叛逆但却单纯,具有孩子的行为方式与过渡向青年的心理状态。因此,当红色歌曲,励志歌曲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他们的审美追求,他们就会做出改变,并不是说经典的合唱曲目不好,而是青少年没办法适应一成不变。且不说他们改变的好坏,简单意义上来说,这只是他们个性的体现。个性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独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有机结合,是每个单独的人或群体的标志,代表着个人的生活处事态度。国外教育都提倡发展孩子的天性,这是对人格的尊重,刚好对于处在叛逆期的青少年来说,过分的压制和否定是不利于他们健康发展的。培养人的个性是很有必要的,在教育过程中,不要消除了学生个人身上的独特性,而是要使每个青少年的独特性、创造性在积极地方向上得到最充分,最完美的体现。[1]合唱中玩流行恰好是他们个性的体现,合唱方式和曲目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他们个性的发展,文献综述使得他们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与朝气,从而达不到很好的合唱效果。如果我们不去理解尊重青少年表现在合唱上的个性,可能会使得他们的个性窒息,社会的生命力也会枯竭,影响的就不仅仅是单个人的发展,更是社会进步的阻碍。缺少个性的社会,创造也就很难进步。因此,在我们提倡创新的今天,并不是空有口号就足够,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来自每个个体的个性发展,尤其是青少年。个人觉得,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对合唱流行化的定义。
中学合唱玩流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3):http://www.751com.cn/yinyue/lunwen_68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