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唯物史观作为理论视角,剖析了废除高考的理论依据和坚持高考的现实要求,指出废除高考理论的不够全面和客观,主张坚持并改革高考制度,并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和借鉴美国高校招生的先进经验,对我国高考改革提出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拔标准、正确处理改革中的效率与公平关系、建立健全社会诚信制度和改进考试技术与命题质量四种建议。38293
毕业论文关键词:高考存废 科举 高考改革
2007年,在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范谊提交了8000余字的《关于废除高考,创新高校招生制度的建议》,掀起了一场高考“废除”与“改革”的争论。对此,业界专家学者从社会公平等、自主办学和人的全面发展等诸多视角做了大量研究,对高考问题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实,关于高考存废之争并不是新鲜事物。从1952年建制以来就多次出现过关于高考存废的激烈争论;文革中有废除过高考;恢复高考20周年之后,在1998年3月两会期间,又有代表一语惊人:废除高考。同年夏,有人由于对当年语文高考试题不满,又引发了一场对高考制度的批判; 2010年1月,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也称:“我期望2020年时,能够取消全国统一考试,代之以更多样化、更便于人们选择的考试类型”,再次引发人们对高考走向的讨论。时至今日,社会各界对高考存废问题似乎还没有得到满意的结论,这引发了本人对此问题的思考。
一、高考存废问题的学理性分析
在批判高考,主张实行西方自主招生制度的论著中。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高考制度已严重偏离了教育目标:学生有如“考试机器”,学校类似于“高考军营”或“高考工厂”,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抓智育而忽视德育和体育,扭曲了高中教育的目标;而反对者则称:高考虽有弊端,但它仍然是目前最为公平的考试选拔制度,应该坚持实行。人们的不同期望、高考制度使命与功能多样交织,构成了人们对高考制度的不同态度。笔者认为,现行高考制度应该保留并完善,而非简单保留和粗暴的废除。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依据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矛盾的分析,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中产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些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物质生产方式制约了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的发生变革”。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唯物史观,是我们认识高考存废问题本质的科学方法和思想武器,即从现实出发研究高考存废问题。
从高考存废争论的双方来看,坚持高考与废除高考两者处于不同的角度。高考争议的实质是人们追求理想与社会现实的两种矛盾,体现的是唯物和唯心两种历史观。主张废除高考者对高考指挥棒负面作用表示担忧,如果对高考弊端视之不理最终将影响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成为知识的奴隶并丧失其生命的意义;所以他们要求实现理想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这样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这样的现实要求呼唤着制度的改革。主张坚持高考者则从现实出发,中国国情与国外的实际情况不一样,高考是当下最为公平公正的高校招生制度;是实现社会流动的最佳途径。
同时,高考存废争论还体现在人们对效率与公平的不同追求。高考是带有明确选拔性质的考试,遵循的是能力本位原则,讲究的是学习的效率。要求教育培养出尖端人才,主张废除高考论者将视角集中于此。而坚持高考者则认为高考虽有缺陷,但“高考制度在保障教育公平的文度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为大多数人提供了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高考不能废。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对立关系即如此。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马克思主义认为,公平是历史的、相对的,不是永恒的。公平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的人,对公平的理解是不同的。正是人们对高考效率与公平的追求,构成了人们对高考“存”与“废”的争论基础与焦点。 唯物史观视野下高考存废问题研究:http://www.751com.cn/faxue/lunwen_37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