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山西洪洞汾河生态修复景观工程之移民文化展示区进行规划设计,要求在深入理解基地现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地方的人文精神和特质,针对区域所需要的环境、生态、活动等方面的需求,进行景观规划与设计。
1、 滨水景观修复的的理论基础
城市滨水空间指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形成的场所。它既是陆地的边缘,又是水体的边缘,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具有自然山水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的开敞空间。从自然环境角度来看,滨水空间是一个联系着陆域和水域的复杂地带,有着复杂的生态特性,被生态学家称为生态交错地。
滨水区开发应贯彻自然生态优先原则,既要划定、预留完整的滨水自然生态发展空间,阻止城市滨水生态环境的丧失和片断化,建立良好的滨水栖息环境以获得景观的自我更新能力,保护城市滨水生物多样性;同时又要在充分考虑城市滨水区自然承载力的基础上,布置满足不同需求的居民活动空间及设施,创造人与生物共生的滨水开放空间。
2、 移民文化及其特征的理论基础
移民文化是移民社会产生的观念形态文化,即移民社会中人们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主要包括伦理道德、宗教、哲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教育思想等成分,其中价值观是它的核心。由于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特殊性,移民文化具有显著的特征。不同质的文化,可根据价值观念的不同进行区别,移民社会所形成的特殊的价值观,是移民文化的核心,也标志着移民文化的特征所在。
具体而言,移民文化的特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冒险、拼搏、开拓、进取的移民精神是移民文化最显著的特征。这一特征是由移民社会面临的严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所赋予的。
第二,移民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移民带来了各自的地域文化,这些色彩多样的地域文化在移民社会中互相交流、融合,从而使移民社会具有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
第三,移民文化具有兼容性特征。兼容源自开放。兼收并蓄的开放格局,必然使移民文化表现为多元化的文化形态,从而带有强烈的兼容性特征。
第四,移民文化具有先导性特征。移民文化具有特有的移民精神和开放性、兼收性的特征,因而必然孕育出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求新求异的精神气质,率先形成新的思文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出新的思想观念,从而成为现代文化的先导。
综上所述,我们为滨水景观生态修复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基础,重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系统内的自我组织。挖掘当地移民文化特色,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创造城市生态环境与文化环境相结合的滨水绿地景观。
三、基地现状
(一) 区位概况
洪洞县地处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东倚巍峨矗立的中镇霍山,西屏峰峦叠嶂的吕梁山,川流不息的汾河水由北向南纵贯其间;是山西省第一人口大县;这里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然风光雄伟绮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星罗棋布,人文资源古老独特,民俗风情绚丽多彩,是名副其实的文物重点县和旅游资源大县,有“华人老家”的美誉。
1、 洪洞移民文化
洪洞,古称“神圣之邦”,传说中演绎八卦太极图的伏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女娲,统领四方的黄帝,禅让天下的唐尧,体恤万民的虞舜都曾在洪洞留下深深的印迹。
明代移民遗址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处(洪洞大槐树祭祖园)是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大槐树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频繁的战争和灾害使全国许多地方十室九空,而晋南风调雨顺,经济繁荣,人口稠密。为了发展经济,巩固政权,明政府于洪武三年(1371)至永乐十五年(1417),在洪洞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大规模迁民18次,总数达百万之众,共计554个姓氏,迁民遍布京、冀、豫、鲁、皖、苏、鄂、陕等18个省市,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移民。因移民多在大槐树下汇集转迁,所以被称为“大槐树移民”。如今,数以亿计的大槐树移民后裔遍布全国各地,或辗转迁徙海内外。600余年来,洪洞大槐树被赋予神性,成为崇拜对象,被看作“家”“祖”“根”,成为亿万人心目中的家乡,古槐后裔纷纷回归大槐树寻根祭祖,形成了山西洪洞县独具特色的“根祖文化”。 洪洞汾河生态修复景观工程移民文化展示区规划设计(3):http://www.751com.cn/gongcheng/lunwen_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