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012年,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概念在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定义。我国目前虽然已经步入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但也面临着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困境。“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问题相继出现。在这种大环境下,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就成为目前中国解决这一困境的有效方式。职业农民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有了较为长远的发展过程,并且已经形成了符合他们自己国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体系。在中国的社会里,“农民”,长久以来作为一种身份的标签,导致当今大多数年轻一代不愿意投入到农业事业中去。新型职业农民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出现的,作为一个刚起步的职业,面临着诸如法律、体制、观念等诸多问题的困扰。
2.研究意义
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有助于当前我国摆脱“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困境,有效的缓解我国农村“空心化”的困境。同时能够帮助我国的农业发展更快的走上现代化道路。
其中,农业高校在中国农业发展中起着领头羊的作用,农业高校的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更有义务作出贡献,本研究通过深入探讨农业高校大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意愿,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于鼓励农业高校的大学生进入到新型职业农民这个职业中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研究内容
(1)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及现状
随着农业现代化迅速发展,中国农村“空心化”的问题日渐严峻。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就愈发重要,研究农业高校大学生是否愿意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就必须对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及现状有着清楚的认识。
(2)涉农高校大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涉农高校在我国现代农业大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未来的农业领域中,涉农高校的大学生必然会成为主力军。农业高校的大学生也更加容易达到新型职业农民的条件,农业高校大学生对于参加新型职业农民的意愿怎样,什么因素影响着农业高校大学生在新型职业农民领域发展。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
(3)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分析
在获得有哪些因素影响农业高校大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意愿后,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并以此获得每个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大小,将其区分为主要影响因子、次要影响因子和非影响因子,并分析其影响机制。
(4)针对提高农业高校大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意愿的政策建议
在得出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机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激励农业高校的大学生积极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做出贡献。
2.技术路线图
二、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概况
新型职业农民在中国仍处在起步阶段,各种法律和制度仍然有着许多不足,而发达国家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上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制度和体系,所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是非常有必要的。如美国从1862年的《莫里尔赠地法》到1914年的《史密斯-利弗法案》等一系列法律保障确立了由联邦政府扶持,农业部与赠地大学合作建立农业推广站的培育体系。[1]英国也通过相继颁布《济贫法案》和《农业培训局法案》等法律,使得职业农民培育成为英国众多产业培训中得到政府资助的独一无二的项目。[2]除了立法保障,教育体系的完善亦至关重要。例如法国将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按初、中、高分为三个层次,其中高层次是指高等职业学校。[3]在日本也已经形成了农业指导士教育、就农准备校教育、农业高等学校教育、农业大学校教育、大学本科教育5 个层次。其中每个层次的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各有所侧重。[4]在国外,政府与非政府团体的合作模式也占有重要地位。如德国由政府带头,充分调动学校、企业和民间组织,其中企业提供实践的场所,学校负责理论学习,并由政府对其进行综合管理。[5] 农业高校大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意愿研究(2):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19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