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平衡发展理论
针对平衡增长理论存在的先天条件问题,赫希曼提出了不平衡论发展理论,他认为,平衡发展理论不具备现实可操作性。
(二)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相关研究进展
孙祥(2011)关于大学生就业在各区域分布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整体形势主要表现为:(1)地区间流动不平衡,表现为东部地区流向集中,中西部相对分散。 (2)地区及省市之间分布也不均衡,表现为向区域内大城市流动的趋势。(3)东部地区竞争激烈,工作效率相对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大学生比例也相应较低,竞争激烈程度相应较弱。
葛玉好(2011)根据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研究大学生就业地区多元差异化流向,总结出以下几点:城市间个人薪酬福利收入差距、就业机会的多少是大学生关于就业地域选择的首要依据;第二对于长久的职业规划与发展前景而言,大学生更在意眼前的现金收入情况。
王旭景(2011)认为,对于合理引导大学生就业地区流向,站在国家角度,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实现就业合理化分布;增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信息获取途径,使大学生可以从多方渠道获得就业信息,有效避免就业区域信息不流通的问题;社会、官方媒体也可以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合理引导、宣传。
(三)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相关研究进展
常青(2012)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出现了以下变化:(1)注重个体功利主义,很多大学生倾向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并且以在这一地区所能获得经济收益作为选择就业地区的考虑因素。(2)强调地域接近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留恋乡土,固守本地,存在乡土心理。
张磊(2014)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了一些显著的变化趋势,首先在选择职业上更加务实,会首选东部大城市以及公务员等有社会身份的职业;追求职业稳定性,选择就业时会向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职位看齐;偏向于地域靠近性,大学生在就业地区选择上也会表现出靠近生源地的特征;缺乏创业创新的勇气,由于社会资源及自身资金、能力水平限制,使得大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增长缓慢。
沈东华(2014)关于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价值取向在一定时期内所出现的变化归结了几点:1、对于就业途径的选择上,大学生能够清醒认识到目前大形势下的就业压力,通过考研、出国等方式规避即时就业压力;2、大学生在求职行为选择上更倾向于机关、事业单位及国企等工作与收入稳定的地方。3、求职薪资选择方面,薪资预期高,理想化色彩较重,缺乏社会经验及基础。
(四)基于就业价值取向的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研究进展
王天营(2015)在研究中通过对不同价值取向因素做定义分析,列出每一个因素对就业地域选择影响,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地域薪酬、地域工作环境以及地域个人发展空间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抛开性别、户籍等因素,个人的发展空间成为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大学生希望自身价值能够得到有效实现,因此发展空间价值取向已经成为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文方式与利益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明显变化。大学生在就业地域选择上表现出明显功利性,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与其区域流向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基于就业价值取向的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研究(4):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23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