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大学生工作搜寻中的新媒体渠道认知运用和效果(2)

时间:2018-10-29 17:43来源:毕业论文
1.严峻的就业背景 大学生就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生产力水平、社会观念和科技力量飞速发展的今天,严峻性成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突出时代特点,


1.严峻的就业背景
大学生就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生产力水平、社会观念和科技力量飞速发展的今天,“严峻性”成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突出时代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巨大的就业基数。自1999年大学扩招后,2003年大学生毕业生就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1];2006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增幅达22%,随后2008年毕业生人数为559万人,2009年为611万人,至2010年后增势才有所缓和,达630余万人[2];但在保持缓速增长的趋势下,在2015年仍达到了毕业生为680.9万人的高额总量[2]。第二,是就业分布不平衡的问题。首先是就业地区分布不平衡,有调查发现毕业生的就业地区选择预期非常集中,北上广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为最吸引大学生的就业地区 [3]。其次是就业单位分布不平衡,有数据表明高校毕业生首选仍是大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但也逐渐放眼其他选项,如用创业带动就业 [4],此外,“三支一扶”等大学生下乡人数也逐年提高,2008年至2012年到农村任职高校毕业生选聘名额由10万名增至20万,基层就业成为2010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新动向[2]。
2.新媒体时代背景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增长,“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成为全球新媒体发展的热点。所谓新媒体,是指以互联网、手机、各种户外电子媒体等为内容传输和现实终端的载体[5],在传播方式上,是以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为媒介的微传播形式,成为现代传播的主流方式。
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网民数量7.31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网民中利用手机上网人群达95.1%,且增长率连续3年超过10% 。这些数字表明,中国受众已形成了新媒体接触习惯,进入新媒体时代。而新媒体环境下的以 “90 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以较高的个性展示需求和自由表达的诉求,成为各大手机微博、BBS、互联网社区的“弄潮儿”[6],他们对新媒体的使用意愿和熟悉程度都很高,如在张文碧等人在调查中就发现:大学生选择通过专业媒体平台获得企业招聘信息的意愿比例已达到 45.63%[7],包括用媒体获取实习信息,大学生实习对就业具备显著影响[8]。
大学生择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错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决定性因素[9],不论是针对就业基数庞大或是就业分布集中的问题解决,对大学生就业支持的关键还是落到如何促进大学生工作搜寻更迅捷、有效上来,即如何搭建或者选择更合适的就业桥梁,让大学生的“期望”尽可能高效地与相对应的企业需求实现呼应。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它催发了很多新媒体产业包括新兴就业途径和就业工具在内,极大改变了人们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它对以大学生为主的年轻人群体具有独特吸引力,也可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和行为。因此,为实现企业与学生之间真实高效的就业信息沟通,获得可靠的匹配认知,从而做出更科学理智的双向选择,对大学生和企业关于新媒体就业渠道认知、运用与效果展开研究的现实意义重大。
(二)新媒体就业渠道的概念界定
本文从工作搜寻中的新媒体就业渠道的分类、传播特点、模块功能进行分析,对新媒体就业渠道做出定义。
新媒体就业渠道可以划分为专业媒体就业渠道和社交媒体就业渠道。专业媒体渠道是专门服务于就业主体,专注或提倡求职者与企业之间分享、讨论、沟通及撰写就业信息的网站和技术,其主要功能设计在于推进求职者与企业的相互了解,以实现就业为根本目的,针对性很强。社交媒体的定义则存在多种版本,早在2007年就在电子书中提出,社交媒体是一种基于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传播学者安德烈和迈尔还从另一角度定义社交媒体是一系列建立在web2.0的技术和意识形态基础上的网络应用,它允许自己生产内容(UGG)的创造和交流[10]。不管是哪个版本,都传达出了社交媒体对于用户体验的追求,尤其满足其社交活动需求来实现较高的用户参与度,因此,对于社交就业媒体渠道而言,就业仅作为用户体验的一部分或是重要功能模块之一,具有综合性特点。 大学生工作搜寻中的新媒体渠道认知运用和效果(2):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2521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