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一族固然值得我们反思,然而,他们的背后却还存在一群“被啃”的对象,即老年人们。这部分“被啃”的老人中,有的是出于无奈被迫让孩子“啃老”,自己拿着微薄的退休金文持自我基本需求的同时,还要负担成年子女的生活费;有的则是被自己的孩子在就业竞争中无法找到一份适合工作的窘境所折服,只能让其先留在家中。此外,刚成家生子的青年人由于社会生活压力大,自己刚踏入社会挣得又少,他们只能再依靠父母来缓解紧张的经济状况,这部分人群用“啃老”来定义,不如用“靠老”来形容更加确切。无论处于何种原因,何种形式的“啃老”,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成为了一种常态。
现在关于“啃老族”的研究都是从青年人的角度去探讨和分析,包括中西方“啃老族”的对比、“啃老族”形成的原因、“啃老族”的理论探析、以某个城市为调查对象分析“啃老族”现状等文献,而站在老年人的立场,去研究他们被“啃”的心态和原因的文献少之又少。对于一个老龄化程度严重的国家来说,关注老年人,关爱老年人,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本文试图从老年人本位的角度出发,通过与老年人的访谈,收集真实资料,探究这些“被啃”老人背后的情感和想法。寄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从互动的相对层面,即啃老族中作为“老”的老年人一方,反思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啃老族”现象,进一步充实国内关于“啃老族”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啃老族”是一个本土词汇,不过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西方社会中就出现了NEET、袋鼠族、回飞族等词汇用来形容类似的群体。
NEET一词发源于的英国,是英文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 的缩写,主要指的是那些既没有上学,也没有就业或接受任何职业技能培训,而必须依赖父母养活的青年人(汪建强,2007:91)。1998年法国《快报》中的一篇文章里使用了“袋鼠族”一词,用来比喻“大学毕业后,到了就业年龄,却以薪水少等为理由,仍依赖父母的年轻人”( 胡解旺,2006: 36)。在美国,类似青年人群被称为“回飞棒”小孩。在德国,被称作“赖巢族”,而在我国港台地区则译为“黏忒族”或“尼特族”。柯林斯字典将“口袋小孩”一词收纳其中,解释为侵蚀父母退休储蓄金口袋的“小孩”们(孟晓慧,2007:154)。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血缘关系本质上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兄弟、乡亲则是“同吃”的关系(雷俊,2010:62)。
“啃老族”,是一个根据中国人称呼习惯定义的词语,又被称为“食老族”、“倚老族”、“傍老族”等。从字面上来释义,“啃老”即啃噬父母。从内涵上来说,用“恳”字更为准确一些,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是恳求父母“再次”收留自己的诸多举动。然而,我们更习惯得使用“啃”字,或许具有直观动作性的词汇更容易表达出这一词汇背后所隐藏是社会态度和价值评判。
从学理上来说,本文将“啃老族”界定为已走出全日制教育阶段,但目前没有稳定的工作及收入,在物质上、精神上、体力上仍然很大程度地依靠父母的青年群体。
(四)研究方案
1、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从前人或别人已经取得的资料中收集信息,可以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而且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有倾向性的寻找有助于自己的资料。 上海老年人对“啃老族”的态度和行为问题的研究(2):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3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