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访谈法
访谈法是通过有目的地与调查对象直接交谈来获取信息,能够收集到第一手资料,客观地认识社会现象,对研究的问题能够更加深入地剖析。
基于本文选择老年人的视角,所以在对访谈对象的筛选时,选取的是作为父母的60岁以上(即1952年以前出生的)的老人,而他们的子女基本在22-40岁。
2、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研究的思路是根据老人对“啃老族”的态度和行为分为三个纬度,即从支持到中立,再到反对。通过这种并列式的结构,来阐述持不同态度的老人所采取行为之不同,以及背后的心理状况和情感波动。这三个纬度组成了研究的主体,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平行关系,并不是层层递进的。而在分析每个纬度的时候,又再细分成了几种同样是平行关系的不同种类。所以,整篇论文的研究脉络从为何做“啃老族”研究和对“啃老族”这个核心概念的界定,到探讨作为家长们的老年人对待自己子女“啃老”行为的态度和采取行为是怎样的。
二、“心甘情愿”的支持
根据访谈资料和相关文献,将老年人对待“啃老族”的态度和行为分为三个类型进行阐述,分别是“心甘情愿”支持型、“半推半就”中立型和“义愤填膺”反对型。探究这些采取不同态度的老年人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所表现出的行为的合理原因。
在人类生命周期中,会发生很多重要事件,比如说入学、毕业、结婚、生子等。在这些重要事件对主体发生重大影响时,有两类子女的行为通常会获得,作为父母的老人们“心甘情愿”的支持。其中一类是“从学校毕业后一直待在家中不出去工作的”,而另一类则是“已经结婚生子的”。
(一)情愿的承受:被失业子女“啃老”的父母
未就业子女的“啃老”就是一的索取,而没有同等的回报给父母。这种情愿被“啃老”的未就业子女的父母,也可以细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家境殷实的父母,另一种则是父母有着根深蒂固的老旧观念。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种情况,在笔者的访谈中碰到这样一个案例。
XH,上海金融学院毕业,学的是金融学专业。从2010年6月毕业至今,一直没有找到份称心如意的工作。XH刚开始在银行实习做大堂经理,负责储户的咨询的工作。由于一直受到储户不讲道理的辱骂,使得XH的工作心态完全失衡,变得害怕与人交往,一旦受挫或者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就马上辞职了。甚至有一次,去下一家公司工作了半天就走人不干了。严重的心理不平衡让他萌发了轻生的念头,这吓得XH父母一大跳,连忙带儿子去看心理医生。父母亲害怕儿子做出傻事,就只能轮流在家陪着。(根据访谈对象OP4的陈述整理)
当笔者询问有没有觉得“孩子在家是一种累赘”的时候,这位母亲是这样回答,她说:“现在孩子变成这个样子,我们心里也不好受,但是为了让儿子能够尽快走出心理阴影,恢复到原来状态之前,就只能先养着他,不然万一出了什么事情,我们后悔都来不及,再说现在我们还负担得起孩子的生活开销。也不差多养他几年”(访谈对象OP4)
这一类父母亲家中经济条件一般都在社会中上阶层,就上述访谈对象表示,虽然他们现在是退休后返聘再出去工作的,但2位老人的收入仍十分可观,养老退休金享受公务员待遇,再加上返聘工作的纯收入。所以就收入而言,家庭条件确实能够达到小康社会 家庭水平。对于子女是否留不留在家中“吃”、“刮”、“啃”他们并不是很在意,认为自己还可以负担得起子女的这些生活开销,也就让他这样吧!真正去不去工作无所谓。久而久之,父母和子女双方都形成一种思文惯性,老人们心甘情愿地继续养着成年的“孩子”,进入了一种主动被“啃”的轨迹,而这些年轻人们也像长不大的孩子待在父母身边,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上海老年人对“啃老族”的态度和行为问题的研究(3):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3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