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缺乏一定独立性
慈善机构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往往受到政府的政策影响较大,在社会生活中缺乏权威性和广泛的影响力,对于慈善机构的使命、价值、性质、目标等也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独立性而不得不依靠政府,被视为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的工具。导致其在大众中影响力不足,公信力不高。
2.2.3 与利益关系人信息不对称
从捐款人角度来说,不知道作为捐款人的权利和义务,因此不能有效的掌握资金运作,更不会作为利益人对慈善机构进行监督。从受益人角度来说,对慈善机构提供的服务没有发言权,两者都处于被动地位。 这些的现象主要是来自慈善机构在筹款过程中,监督机制缺乏,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没有公开清晰的账目报表,有的甚至出现幕后操作。
3 转型期我国慈善机构公信力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
3.1 转型期我国慈善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准入审批制度不合理
我国对慈善机构实行“分级登记,双重管理”的模式,很大程度上这种模式使慈善机构在登记、注册和自身管理方面就反映了政府意志和选择。“分级登记,双重管理”的模式,即慈善机构受到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机关的双重监督,赋予了主管单位干涉慈善机构的权利,导致我国慈善机构官方运作色彩浓重。
政府对慈善机构准入门槛较高,按照国务院2004年6月1日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第八条,企业慈善基金会成立的条件如下:“特定的公益目的而设立,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人民币,原始基金必须为到账货币资金,有规范的名称、章程、组织机构以及与其开展活动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有固定的住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另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社团成立要有合法资产和经费来源,全国性的组织活动资金需要有10万元,地方性的组织活动资金要有3万元以上。
另外,慈善机构登记注册必须有一个业务主管单位,很多慈善机构之所得不到合法身份,是因为找不到主管单位而无法登记,享受不了相关优惠政策,因此个人或者中小企业想要成立慈善机构门槛较高。
3.1.2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在任何机构中,人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该机构的运转和发展,因此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慈善机构的宗旨是救困济贫,因此对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慈善机构中工作人员素质也影响了慈善机构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大多数慈善机构工作人员都有一颗慈善的心,但是缺乏的是从事慈善工作的相关专业技能。我国一些慈善机构是从政府机构转变而来,组织人事行政化严重,在机构招聘上存在浓厚的人情关系,导致一些不具备相关专业技能混进慈善机构,以致在做慈善活动时造成麻烦和损失。个别工作人员素质较低,加入慈善机构只为解决个人温饱问题,而不是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奉献给慈善事业。
3.1.3 大众参与程度低
北京一项调查报告发现,近7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曾经行善,但行善方式并非透过慈善机构,与最多慈善的方式,是单位组织的捐款捐物占70.8%,其次是“给街边乞丐扔些零钱”占67.6%和“买福利彩票”占54.7%,此外还有28.6%的人表示自己曾通过“捐献血液、骨髓”的方式表达过爱心。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将慈善视为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大力发展慈善业,以单位和集体名义或者有单位和集体组织进行捐款的模式被继承发扬下来,捐款数额往往由公司根据员工的级别制定,违反了员工自愿原则,一些员工在捐款时更像是在履行公务,感受不到捐款的意义,也不知道作为捐款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并不关心捐赠的去向,监督慈善机构资金运作。“春蕾计划”的倡导者,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副秘书长乌振英曾经表示:“一个企业捐一千万元,和一千万人每人捐献一元,从数字上看,这似乎是一样的。但从社会效果上看,后者要远比前者难能可贵。”在慈善机构发展过程中,如何让大众参与和投入,是一大问题。 转型期我国慈善机构公信力发展研究(4):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8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