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化学论文 >

双层包覆有机相变材料大胶囊的制备+文献综述(3)

时间:2018-06-05 22:30来源:毕业论文
1.1.2 微胶囊壁材选择 微胶囊制备的过程中,壁材的组成与选择[3]对微胶囊的性质至关重要,而这也是获得高微胶囊化效率、性能优越的微胶囊产品的重要


1.1.2 微胶囊壁材选择
    微胶囊制备的过程中,壁材的组成与选择[3]对微胶囊的性质至关重要,而这也是获得高微胶囊化效率、性能优越的微胶囊产品的重要条件之一。对于壁材的选配,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首先要能与芯材相配伍但不发生化学反应;而且还要考虑高分子包埋材料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溶解性、吸湿性、稳定性、机械强度、成膜性和乳化性等;此外,壁材还应价格合理,且容易制备。常用的壁材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碳水化合物类、亲水性胶体类以及蛋白质类。碳水化合物类包括淀粉、淀粉糖浆干粉、麦芽糊精、壳聚糖、小分子糖类等,这是因为它们在高固体含量时仍表现较低黏度,且具有很好的溶解性。然而,除淀粉外,大都缺乏达到高微胶囊化效率所需的界面特性,单独使用不能有效地包埋住油脂,因此它们通常与蛋白、胶体等复配使用,以提高微胶囊膜的致密性;亲水胶体通常是指能溶解于水,并在一定条件下充分水化形成黏稠、滑腻或胶冻溶液的大分子物质,在食品、医药、化工及其他许多领域中广泛应用。亲水胶体按来源可分为:植物分泌物,如果胶、瓜尔豆胶、阿拉伯胶等;微生物发酵、代谢产物,如黄原胶、结冷胶等;海藻胶提取物,如卡拉胶、琼脂、海藻酸盐等;蛋白质因其具有良好的功能特性而被作为壁材广泛应用于微胶囊领域,它会起到促进乳状液形成,并通过减少界面张力及在油滴周围形成一层保护膜而达到稳定乳状液的效果。最常使用的蛋白质包括动物来源的乳清蛋白、酪蛋白、明胶等,及植物来源的大豆蛋白等。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以丙烯酸及其酯类聚合所得到的聚合物统称丙烯酸类树酯,相应的塑料统称聚丙烯酸类塑料,其中以聚甲基丙烯酯甲酯应用最广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缩写代号为PMMA,俗称有机玻璃,是迄今为止合成透明材料中质地最优异,价格又比较适宜的品种。应用方面:PMMA溶于有机溶剂,如苯酚,苯甲醚等,通过旋涂可以形成良好的薄膜,具有良好的介电性能,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耐候性。可以作为有机场效应管(OFET)亦称有机薄膜晶体管(OTFT)的介质层。
1.1.3 微胶囊制备方法
    传统的微胶囊制备方法从原理上大致可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物理化学方法三类。其中物理法主要包括静电沉积法、沸腾床涂布法、空气悬浮法、离心挤压法、旋转悬挂分离法、气相沉积法等;化学法有复凝聚法、单凝聚法、界面聚合法、原位聚合法、锐孔—凝固浴法、乳化法等;物理化学法主要包括相分离法(含水溶液相分离和有机相分离两种)、溶剂蒸发法、界面沉积法以及喷雾干燥法等。近年来随着微胶囊制备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制备方法。如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法、微通道乳化法、超微胶囊技术、膜乳化法等[4]。40年代末,利用物理机械的方法制备微胶囊的先驱者是美国人D.E采用空气悬浮法制备微胶囊,并成功的运用到药物包衣方面;50年代初,美国NRC公司利用物理化学原理用相分离复合凝聚法制备含油明胶微胶囊用于制备无碳复写纸;50年代末到60年代,人们发表了许多以高分子聚合反应为基础的用化学方法制备微胶囊的专利;70年代微胶囊制备技术的工艺日益成熟,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80年代以来,微胶囊技术研究取得更大的进展,不仅发表了许多微胶囊合成技术新专利,而且开发了粒径在纳米范围的纳米胶囊。
1.2 相变材料
1.2.1 相变材料概念
    物质所处的物理状态,有气态、液态和固态等多种,每一种状态即是一种相态(State of Phase) [5]。相变材料(PCM Phase Change Material)是指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形态并能提供潜热的物质。相变材料由固态变为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相变过程,这时相变材料将吸收或释放大量的潜热能[6]。 双层包覆有机相变材料大胶囊的制备+文献综述(3):http://www.751com.cn/huaxue/lunwen_1706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