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酸盐镀锌工艺的施镀电流范围在0.5-2A/dm2,但是所获得的原镀层(25μm以上)易起泡,锌离子控制较复杂,电流效率偏低(一般不超过80%)、镀层易泛黄。
1.3.2 酸性镀锌溶液
酸性镀锌溶液的pH值呈弱酸性。因镀液中所使用的主盐和导电盐材料不同,可分为氯化钾(钠)镀锌,氯化铵镀锌和硫酸盐镀锌三大镀锌工艺。
(1) 氯化钾(钠)镀锌
氯化钾(钠)镀锌工艺是20世纪80年代快速兴起的工艺。它以氯化锌为主盐,氯化钾(钠)为导电盐,硼酸为pH值缓冲剂。镀液中的光亮剂是引起阴极极化的主要成分。镀液pH值在4.6-5.8之间,导电能力好,覆盖能力强,电流效率95%以上,生产效率高,镀层细致光亮,是无氰电镀锌主要工艺之一。该工艺在铸铁件及高碳钢件表面能够获得良好镀层。
氯化钾(钠)工作电流密度可以达到3A/dm2,这种氯化钾(钠)镀锌工艺的缺点是镀液均镀能力差,对镀件有腐蚀性,对铁杂质敏感。
(2) 氯化铵镀锌
氯化铵镀锌工艺是以氯化锌为主盐,氯化铵为络合剂兼导电盐的典型无氰镀锌工艺。镀液中,光亮剂增加阴极极化作用,使镀层细致、光亮。电流效率高于碱性镀锌而低于氯化钾镀锌。
氯化铵镀锌工艺的工作电流密度为0.5-2A/dm2,该工艺的缺点是镀层钝化膜易变色,镀液不稳定易放出氯化铵气体严重腐蚀电镀设备,废水污染环境且难于处理。
(3) 硫酸盐镀锌
硫酸盐镀锌工艺的镀液主要成分是硫酸锌。硫酸锌既是镀液主盐又是导电盐。但导电能力不足,往往需要加入少量硫酸钠或硫酸铵。该镀锌工艺能使用大电流电镀。电流效率高(>95%),故常用做钢丝、钢带、钢板的连续电镀。生产效率高[3]。
硫酸盐镀锌的工作电流密度可以达到4A/dm2,该工艺的缺点是镀液的均镀能力差,不适合普通件的电镀。
1.4 钾盐镀锌
1.4.1 钾盐镀锌工艺
钾盐镀锌已成为现代电镀工业的一个重要的镀种[4] , 钾盐镀锌的镀液成分比较复杂, 在生产过程中镀液的成分和工艺条件的变化对镀液、镀层性能有较大的影响[5,6]。
钾盐镀锌工艺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无氰镀锌工艺。到了90年代,氰化物镀锌仅占20%,酸性体系镀锌占50%,碱性锌酸盐镀锌占30%,而氰化物镀锌工艺也从高氰向中、低氰方向发展[7-9]。钾盐镀锌工艺为酸性体系镀锌工艺,镀液组分易于调整,相对于碱性锌酸盐镀锌,对杂质敏感性低,允许容存量较大且易于处理。该工艺比其他镀锌工艺易获得高亮度镀层,利于蓝白钝化与彩色钝化。镀前除油处理比碱性锌酸盐镀锌要求低[10]。
1.4.2 钾盐镀锌主要成分
(1) 氯化锌
氯化锌为主盐,一般使用含量为60-80g/L,提供初始的锌离子。在电镀中,锌离子的消耗由阳极锌板补充。当氯化锌含量过高时,分散能力和深镀能力会降低,引起镀层粗糙并较难出光;氯化锌含量过低时,工作电流密度不宜太高,有效光亮范围较窄,而且镀件的尖端凸出部位容易烧焦。
(2) 氯化钾
氯化钾为导电盐,使用含量从140-260g/L不等,根据不同需求可任意调整。当氯化钾含量低时,镀液覆盖能力差;当氯化钾含量过高时,覆盖力提高,分散能力下降,光亮剂浮出。
(3) 硼酸
硼酸作pH值缓冲剂,以稳定pH值在4.1-5.8之间。由于这种镀液是在室温条件下工作的,硼酸的溶解度不高,一般含量控制在25-30g/L。
(4) 光亮剂
单独靠氯化锌、氯化钾、硼酸这三种成分是镀不出合格锌镀层来的。还要加入一些添加剂才能获得光亮、细致的镀锌层。传统光亮剂采用苄叉丙酮作为主光剂,而新型光亮剂则主要以芳香醛作为主光剂,也可加少量苄叉丙酮作为搭配。为了提高主光亮剂在镀液中的溶解度, 扩大光亮电流密度范围,改善镀件润湿性,镀液中通常还加入载体光亮剂,但新型光亮剂对载体质量要求更高,要求有更高的乳化性、亲水性、耐盐性。通常在镀液中还会加入辅助光亮剂。可作为辅助光亮剂的材料种类约有20-30种,它们大多能扩大光亮电流密度范围,提高镀层性能,增加镀液的分散能力和深镀能力,还能减少主光亮剂的消耗量。最常用的辅助光亮剂有:苯甲酸钠、NNO、肉桂酸、水杨酸钠、糖精、烟酸、苯骈三氮唑、甘氨酸、谷氨酸钠、3-6比啶甲酰胺等[11]。 快速钾盐镀锌工艺研究+文献综述(3):http://www.751com.cn/huaxue/lunwen_22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