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F-识别的研究历程
1.3.1 F-作用于N-H键的荧光探针
在对阴离子的识别过程,通常是借助于阴离子的弱碱性来作用于探针分子中弱酸性的N-H键,致使探针分子与阴离子形成微弱的氢键或脱质子作用,一般表现出溶液颜色的变化。Macias等人[16]合成了含有大环结构、尿素结构基团及硝基芳香类的探针R4和R5,该系列探针在DMSO溶液中对阴离子F-,OH-,CN-和H2PO4-表现出一定的识别特性。一定碱性的阴离子作用于该系列探针的N-H键时,增强了探针分子的π离域及π-π*过渡,致使探针分子的吸收光谱发生一定的红移现象(λ = 348 nm处的吸收带逐渐降低,同时伴随着λ = 480 nm处的吸收带逐渐升高)。而且阴离子与探针作用过程中也造成溶液颜色的变化(有无色变为橘黄色),溶液颜色变化的深浅主要取决于阴离子碱性的强弱,紫外滴定实验及核磁滴定实验论证了F-能够致使探针R4和R5发生脱质子的现象,而NO3-, ClO4-, Cl-, Br-和I-不能引起溶液颜色变化。各阴离子与探针的结合常数大小(F-﹥ OH-﹥CN-﹥H2PO4-)也说明了与阴离子碱性强弱有关。
1.3.2 F-作用于Si-O/C键的荧光探针
硅烷基通常用作羟基保护基,由于F对硅原子强烈的亲核作用,这种含有硅烷保护基的化合物具有潜在识别氟离子的能力。
Zhang等人以ICT 原理合成的荧光化学计量器R6[17],氟离子切断硅氧键生成的化合物R7,R6与氟离子在C2H5OH/H2O (v/v, 3:7) 混合溶剂中作用,紫外发生110 nm的红移,溶液颜色由浅黄色变成橘色,检测限达到0.08 mM,并且可用于活RAW 264.7巨噬细胞中氟离子的检测。
由Bai等人合成的比色荧光探针R8[18],在THF溶液中,氟离子切断TBS键,造成探针R8的结构发生改变,ESPT作用机理开启,导致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为黄绿色,荧光颜色有淡蓝色变为黄绿色,实现了对氟离子的检测,检测限可到达1.0 μM。
Kumar等人设计、合成了荧光探针R9[19]。此探针借助于F-切断Si-O键导致探针裸露出氧负离子,近而发生了氧化脱质子环合反应,生成了共轭面较大的三苯烯衍生物R10。其紫外光谱发生了较大的红移(∆λmax = 368 nm)现象,并且在50 μM的浓度下达到了肉眼检测F-的效果。
Si–C 键与Si–O 键机理类似,如。由Lu等人[20]设计的探针R11,在THF 中对氟离子进行识别,滴加氟离子后紫外和荧光都发生一定程度的蓝移,裸眼观测有明显的现象,颜色从浅绿色(吸收峰在436 nm和410 nm)变成无色(417 nm和392 nm),荧光从蓝色荧光变成紫色荧光,并且该探针可应用于试纸检测。
1.3.3 F-作用于C-H键的荧光探针
目前发展反应型识别探针备受关注,尤其是对金属离子、活性阴离子、含氧离子、硫醇等的识别,这种识别通常是基于不可逆的化学反应,所以探针会表现出极好的选择性和灵敏性。探针R12 为我们课题组先前设计合成的一种比色探针[21],该探针与阴离子发生作用后,CHCN 识别位点会发生脱质子脱氰基自氧化反应变为羰基,紫外呈现无色-蓝色-无色(OFF-ON-OFF)的变化,与氟离子紫外滴定中最大吸收波长发生了287 nm的红移,荧光淬灭。首次发现脱C–H质子脱氰基自氧化识别氟离子机理。
Kevin等人[22]基于“click化学”的启发,合成出下图含有二亚苯基甲烷与三唑鎓相结合的探针R13。荧光滴定、核磁滴定表明:随着F-的不断加入,探针R13上的两个C-H键先与F-形成C-H+...F-络合物,随后过量的F-夺取两个C-H质子,导致三唑鎓上C-H质子的化学位移向低场偏移。当完全脱去质子后,在λex = 365 nm处,荧光光谱发生强烈的变化,而且溶液的荧光颜色有无色变为亮蓝色,从而实现对F-的裸眼检测。 基于长碳链的4-苯乙腈基-1,8-萘酰亚胺的设计合成及其阴离子识别性能研究(3):http://www.751com.cn/huaxue/lunwen_23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