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技术在20世纪后期得到很大发展,得益于系统安全工程理论完善和发展。系统安全的理论首先被应用在美国军事的工业。1962年4月美国发布了第一个有关系统安全说明书《空军弹道导弹系统安全工程》,以此作为对与民兵式导弹计划有关的承包商提出的系统安全要求,这是系统安全理论的首次实际应用。1969年美国国防部批准颁布了最具有代表性的系统安全军事标准《系统安全大纲要点》(MIL-STD-822),对完成系统在安全方面的目标、计划和手段,包括设计、措施和评价,提出了涵盖系统整个生命周期的安全要求和程序、目标。此项标准于1977年修订为MIL-STD-822A,1984年修订为MIL-STD-822B,对世界工程安全和防火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陆续推广到世界各国的航空、航天、核工业、石油、化工等领域,并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现代系统安全工程的理论、方法体系,在当今安全科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系统安全工程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进行事故预测、预防的系统安全评价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安全评价的现实作用又促使许多国家政府、工商业集团加强对安全评价的研究,开发自己的评价方法,对系统进行事先、事后的评价,分析、预测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努力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1964年美国道化学公司根据化工生产的特点,首先开发出“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用于对化工装置进行安全评价;该评价方法几十年来已经多次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它是以单元重要危险物质在标准状态下的火灾、爆炸或释放出危险性潜在能量大小为基础,同时考虑工艺过程的危险性,计算单元火灾爆炸指数(F&EI),确定危险等级,并提出安全对策措施,使危险降低到人们可以接受的程度。1974年英国帝国化学公司(ICI)蒙德(Mond)部在道化学公司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毒性概念,并发展了某些补偿系数,提出了“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标评价法”,1974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在没有核电站事故先例的情况下,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分析方法,提出了著名的《核电站风险报告》(WASH-1400),并被以后发生的核电站事故所证实。1976年日本劳动省颁布了“化工厂安全评价751阶段法”,确定了一种安全评价的模式,并陆续开发了匹田法等评价方法。由于安全评价技术的发展,安全评价已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有优先的地位。
由于安全评价在预防事故,特别是重大恶性事故方面取得的巨大效益,许多国家政府和生产经营单位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安全评价,美国原子能委员会1974年发表的《核电站风险报告》,就用了70人/年的工作量,耗资300万美元,相当于建造一座1000兆瓦核电站投资的1%。当前,大多数工业发达国家已将安全评价作为工厂设计和选址、系统设计、工艺过程、事故预防措施及制订应急计划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随着信息处理技术、数字化技术和事故预防技术的进步,还开发出了包括危险辩识、事故后果模型、事故频率分析、综合危险定量分析等内容的商用化安全评价计算机软件,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又促进了安全评价向更深层次发展。
1.4泄漏事故的模拟技术
有毒气体泄漏扩散仿真,是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它通过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结合,使得泄漏扩散过程较直观地表现出来。国外学者对泄漏扩散仿真模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M. Hahn[5]研究出了压力容器及管道的泄露计算标准方程式。较典型的有BM模型、高斯模型、Sutton模型及FEM3模型[6],其中王洪德等人[7]以大连某化工园区液氨储罐泄漏为背景,对液氨泄漏的扩散规律进行数值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氨气扩散距离和范围随风速增大呈先增后减趋势;扩散距离随地表粗糙度增大而减小; 大气越稳定,氨气沿地面的扩散距离和范围越大; 氨气在夜晚沿地面的扩散距离和扩散范围远大于白昼。颜峻等人在CFD方法对突发性化学事故中危险物质泄漏范围的确定的研究中分析了目前国内主要用于预测易燃易爆(有毒)物质发生泄漏事故后浓度扩散范围的计算方法。并介绍了国际上比较成熟的计算流体力学相关软件的数学模型及特点和边界条件的设置。 fluent液氨泄漏风险分析及防范设计(8):http://www.751com.cn/huaxue/lunwen_5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