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胶囊的制备技术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在70年代中期得到迅猛发展,在此期间出现了许多微胶囊化产品和工艺。微胶囊的制备技术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主要包括物理和胶体化学、高分子化学及物理、材料科学与加工、分散与干燥技术等。用于制备微胶囊的方法很多,目前文献报道的大约有200多种,这些方法在细节方面各有不同。对于包囊工艺主要分为化学法、物理法和物理化学法三类[2,3]。
香精微胶囊技术是指将香精用各种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包覆起来,然后逐渐地通过某些外部刺激或缓释作用使香精的功能再次在外部呈现出来的方法。王潮霞[4]等在β-环糊精香精微胶囊微观形态和包合机理一文介绍了β-环糊精包合香精的工艺和机理。β-环糊精是7个吡喃葡萄糖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成的,具有环状分子结构。它的分子呈油饼形,具有中空的结构,它的中心具有疏水性,而外层则呈亲水性 。可利用其疏水性作用及空间体积匹配效应,与具有适当大小、形状和疏水性的分子通过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包结物。被结合的极性水分子与非极性空腔间的互相作用力小于非极性客体分子与非极性空腔间的互相作用力,因而被结合的极性水分子自发地被非极性客体分子所代替 。β-环糊精包合制备微胶囊香精的方法具有生产经济,成本低廉的优点,所得产品稳定,是具有流动性的粉体,有良好的结晶与不吸湿性。
1.2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纳米胶囊的概念最早是由Narty等[5]在70年代末首先提出来的,其后他们致力于纳米范围的研究,发现纳米胶囊具有独特性质而使它在许多领域得到新的应用,特别是在药物纳米胶囊的研究中,发现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和缓释作用。随着微胶囊技术的纵深发展,出现了多种制备纳米微胶囊的技术,主要包括乳液聚合法、界面聚合法、干燥浴法、层层纳米自组装法和静电喷雾法等。
1.2.1 乳液聚合法
乳液聚合原是一种高分子聚合使用的工艺。其基本原理是:在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存在的情况下,利用机械搅拌或剧烈振荡的方法把不溶于溶剂的单体分散到溶剂中形成乳状液,然后利用引发剂引发聚合反应。由于单体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细小液滴,因此,在聚合时产生的热量能很快被溶剂吸收,不会使体系温度骤然升高,是一种常用的聚合反应方式。
一般乳液聚合体系由分散介质、反应单体、乳化剂和引发剂等4种组分构成,把以上4种成分混合,通过搅拌形成乳化或增溶体系,乳液聚合反应往往是在含有囊心增溶单体的表面活性剂胶束之中进行。在强烈搅拌和表面活性剂乳化作用下,非水溶性单体和非水溶性囊心在水中乳化分散,并大部分增溶到表面活性剂胶束之中。当用引发剂或高能辐射作用引发聚合反应之后,增溶在胶束中的单体很快发生聚合,而仍分散在水相中的单体会不断补充进入胶束之中,直至单体全部转变成聚合物,生成的聚合物分子包覆在囊心周围形成了纳米胶囊。可以使用的非水溶性单体有甲基丙烯酸甲酯、氰基丙烯酸酯、聚苯乙烯、聚乙烯吡啶、丙烯酸及其衍生物等。Quintanar Guerrero D等[6]研究了以预缩聚物为壁材进行乳液聚合制备纳米胶囊,是一种简单、高效、重现好的方法。这种方法适合于以液体为芯材的纳米胶囊的制备。将乳液聚合应用到纳米胶囊的制备,其关键是要考虑如何利用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及机械搅拌作用将囊心材料和高聚物单体分散到纳米大小,然后发生聚合反应生成高聚物形成对囊心的包覆。
1.2.2 静电聚合法
静电喷雾是指液体喷嘴和对应的接地电极之间,加上数kV的电压时,喷嘴尖端流出的液体,由于受表面张力、静电力及重力联合作用使液柱表面极不稳定,进而分裂为离子或雾滴。静电喷雾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制备高均匀度微细颗粒的方法,正在受到各国研究学者的高度重视,这种方法制备的微胶囊的粒径较均匀且为纳米级;产品颗粒高度均匀,单分散性好;设备简单,节省费用;过程便于控制;能够完成总体厚度很小却具有明显分界面的多层薄膜等,因而展现了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由于这一显著特点,使得这一技术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静电喷雾技术制备纳米微胶囊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方法。 羟丙基β-环糊精透明晚香玉香精的制备研究(2):http://www.751com.cn/huaxue/lunwen_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