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对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主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同时进行,而将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植入于学校德育工作则是学校培养的主要方式。
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培养他们的传统美德和文明习惯,树立正确的爱国意识和集体意识,做到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实施途径主要有四大方面:各科教学,校级、班级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少先队教育,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
在学校工作当中,对学生的培养主要分为两条主线。一方面各科教师和教学组侧重学生的学业知识教育,通过书面知识的考试,课堂知识的反馈以及家庭作业的完成效果来评判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德育组和各年级辅导员、班主任相互协调配合,侧重对学生道德和人格发展的培养,通过一些如班会、朗诵比赛之类的校园活动,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良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我国的教育体系和教学传统中,对学生的课业成绩的重视程度往往高于德育培养,由此引发的对教育的思考和研究众多。
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培养工作显得愈加重要,儿童是民族的未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儿童抓起。从小正确的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对个人的人格成长和未来发展十分重要,而且对全民族未来的进程也十分关键。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是培养儿童核心价值观的不二法门。社会工作在近年来介入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效果显著,而将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运用于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就是本次研究的目的所在。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本次研究调查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针对在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和缺陷,将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技巧和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整合,把社会工作专业当中科学的理念加以运用,建设德育工作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互补互促的教育模式,提出具体可行的教育措施。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小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践行。这不仅能够促进全社会的和谐进程,提高社会群体的道德素养,推动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而且也促进了学校教学中道德教育方法的完善,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新的途径。
1.2.2 实践意义
小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接班人,是中国下一代的传承者,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小学的普及和教育变得尤为重要。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小学生而言还是比较深奥难懂的,这也给所有小学思想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难题。小学生处于儿童期,认知和行为均存在自身的特殊性和极大的可塑性,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提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本次研究的重要实践意义。同时,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也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很多可操作化、定量化的方法,完善了传统的培养途径,对学校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且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状况关系其思想道德状况,进而关系整体国民素质。 社会工作视角下小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研究(2):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20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