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会适应能力”?有学者认为:社会适应,也可以叫社会适应行为或社会适应能力,它和心理健康的一致性水平很高,这就标志着社会适应是心理健康的一项风向标,社会适应水平能够影响心理健康水平。[5]因此在许多的研究中社会适应被定义为“个人和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环境的过程。” [6]田谧的学术论文中提出“大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的强弱,关系着与今后其发展的空间和前途,关系着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成败”。[7]这与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十分相似,都是为了中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而研究,为中学生的成人、成才而展开,为了是中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明白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弱点和劣势,发现自己的不足。在两者的相关性研究中都发现自我效能感对社会适应能力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张译允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成绩对社会适应能力有较好的预见性”。[6]李保娜在其硕士论文得出“高职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心理健康有正向影响作用,其中学业自我效能感又通过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心理健康”。 [8]可见学业效能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对社会适应具有同样的影响。谢玲平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和社会适应各文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且自我效能感和心理韧性都能显著地正向预测社会适应”。[9]从以上的研究中发现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之间存在的一定的相关,社会适应的各文度之间对自我效能感也有影响。那么在以中学生为被试的研究之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关系,本研究将就这些问题展开,说明两者在中学生的具体变化。
目前,有关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比较广且数量巨大,但研究对象多为高职生或大学生,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较少,同时所使用的量表大多为很久之前制定,对当前的中学生的生活学习针对性不够强。在当今生活中,随着青少年辍学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增多,社会必须对青少年给予了更大的关注和帮助。探讨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不仅可以在理论上丰富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同时也可以使中学生更好地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和难题,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之努力奋斗。本研究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否存在相关,若存在并求出具体的相关系数,同时分析社会适应的751个因素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同时该研究仅基于商丘地区,对当地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针对性很高,本研究采用分层整体抽样方法,以商丘第四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至高三年级以及古宋乡中学的初一年级至初三年级作为研究对象.论文从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分析原因,给出结论。可为商丘地区解决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问题提供依据。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商丘地区的商丘第四高级中学和古宋乡中学的学生,初一年级至高三年级分层随机取样,每年级发放问卷各52份,共312份,有效量表235份,有效回收率75.3%。
1.2研究程序
问卷调查法:该研究共使用2个量表,量表1为《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共有10题,量表2为《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共有59题,两个量表共计69题。所有题目全部回答为有效问卷。研究者对发放量的老师和学生进行简单的培训,熟悉研究的程序和目的,并讲解答题方法。量表大部分由老师发放给学生,当即填写,由老师当场收回,有效率较高;一部分由同学分发,由于回收时间过长,造成量表有效率不高。回收后经检查,剔出无效问卷。使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研究 (2):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27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