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实践层次上,新课程倡导教学的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双边过程,研究课堂情境中学生的行为,探索学生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师生能够在彼此互动过程中自觉地调控双方行为提供认识上的工具,从而能够帮助教师进一步提高有效的教学行为,协调好教学中各种矛盾,并能改善和增强学生在教学中的行为自觉性。
1.2.2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对学生的课堂举手问答行为进行课堂观察的同时,针对高年级学生的举手欲望相比于小学生踊跃发言却越来越淡的课堂行为进行反思,并对并对影响学生课堂举手的背后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教师在小学教学过程中,针对小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踊跃和自由应该怎样的去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并采取有效策略鼓励学生表达,让学生在积极有序的表达中演绎精彩课堂。
1.3 文献综述
本部分系统阐述了国内外关于课堂举手问答现象的相关研究,并就研究进展分析得出本研究的必要性。
1.3.1 国内外关于课堂举手问答的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有价值的成果,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师行为和师生互动行为上 。而对关于课堂举手问答的研究很少,主要集中在对课堂沉默的研究,在谭楠(Tannen,D.)、斯考伦(R.Scollon)和萨莫瓦(L.A.Samovar)等人著作的个别章节中有所提及,其他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 。而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概括。
1.3.1.1师生互动行为研究
国外学者对师生互动行为的研究,虽然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是基于全班学生的特性这种内在教学情境而进行的。
利比特(Lippitt)和怀特(W bite)通过对一个青年小团体中不同领导方式对青年行为的影响的研究,得出不同领导方式对学生个人行为产生影响的结论。弗兰德斯(Flanders)用“社会相互作用模式”(Social-Interaction Model)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的影响 。得出教师的间接或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程度,提出教师应该更多地对学生施加间接影响,多提问少讲授,要用更多的接受和表扬来激励学生,在教学中要充分的考虑学生所表达的想法和感情。艾胥利(Ashley)等基于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体系的观点,师生的互动行为分别分为教师中心、学生中心和知识中心三种类型 。通过对比提出课堂教学互动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国内师生互动行为的研究,主要见于师生关系的研究之中,且多数都是对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的探讨,真正从互动行为的角度的研究还不多见。吴康宁等学者 对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的探讨,提出并构建了课堂教学社会学理论;王家瑾 探讨了教学系统中多因素之间的多向因果关系及其实质,构建的课堂互动行为模型。均提出教师作为引导者以平等、主动积极的态度重视与学生沟通和交流。
1.3.1.2 关于课堂沉默科目的研究
关于科目课堂沉默的研究大多数都集中在英语科目 、数学科目 和语文科目 上。这些学者初步分析认为教师的授课方式,学生的性别、自我认知以及家庭教育因素是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的原因。杨国涛 学者系统分析了课堂存在的问题及被动消极的现象,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失调 ,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管理措施,通过统一师生思想认识,实行课程教学管理,通过评价手段来抑制消极课堂沉默 小学生回答问题举手发言的心理分析及正确引导(3):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31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