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外汉语写作中的语篇结构差异
(一)什么是语篇结构
语篇,主要指语言行为的成品[1],它由多种连贯的话语组成,是书面语言中的最高一级单位。从最新的语言学研究成果来看,语篇已成为最大一级语言单位。语篇产生于特定的语境下,与一个民族固有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反映着该民族特有的思文方式。对于语篇的研究不能脱离其社会背景,因为这是造成语篇结构差异的根源。
一段文字能否被称为语篇,要看该段文字是否在语义上连贯,是否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语篇具有两个特征,简称为语篇特征[1],符合其中任一特征便可将某段文字称作语篇。一是结构性语篇特征,二是非结构性语篇特征[1]。结构性语篇特征是指在一段文字中,存在主位和述位,主位位于句首,是句子其余部分展开叙述的起点。非结构性语篇特征是指客观存在的语义链接,某段文字中存在语义之间的关联,且这种关联主要由语法文系,并辅以词汇,共同构成非结构性语篇特征的五个类别。
(二)英汉间存在两种不同的语篇结构思路
语篇产生于一定语境下,代表着一个民族特定的思文方式,语篇结构的特性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中,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然而文化是多样的,语篇结构的组织方式也因为文化差异而呈现出多样性,长期处于母语思文中的人在接触外民族作者的文章时,短期内难以理解外民族的语篇组织方式,造成理解偏差,导致交际失败。对于正在学习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而言,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所代表的语篇结构特征,是运用目的语进行合乎规范的表达之前的必修课。只有理解目的语的语篇结构特征和行文组织规则,减少母语语篇结构特征的负迁移,在此基础上勤思多练,才能写出地道的汉语文章来。
1.中式思文影响下的语篇结构思路
东方国家人们的思文方式在语篇结构上的投射,可概括为具体,圆型,直线性三点。在写文章时强调将发散的思文在结尾收回,所谓有头有尾,使得整个语篇呈现出圆型。以典型的记叙文为例,先从整体着眼,交代时间、地点与人物、天气等因素作为铺垫,构筑了大环境后再细致描写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是一种逐步达到高潮的手法,符合亚洲人的思文习惯。所以,汉语语篇结构的主流方向是层层推进,起承转合,之后渐入佳境,这种手法颇似八股文的行文程序。所以中国学生从接触写作开始,老师们便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从整体确定文章主题,围绕主题采用层层推进的手段展开描述,在结尾处点明主题思想的能力。由此可见,虽然八股文的行文程序至清代才完全定名定序,但是圆型的、归纳式的写作手法在中式文章中的影响可以回溯至先秦散文产生时。
2.西式思文影响下的语篇结构思路
欧美国家,即多数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人们的思文方式在语篇上的投射可以概括为抽象、线性和发散这三个特征。他们在写作时采用直入主题的方式,在文章一开头抛出论点,其后的描述是为了证明论点,使整个论述更加完整。所以各个论据沿着如何证明论点而往下深入,各个论据之间又绝不重复,从而多角度全方位地阐明问题。因为他们认为,无论是写文章还是谈话,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以引起读者或听话者的注意是尤为重要的。引起对方的兴趣和注意决定着整个交际过程的成败,不摆明观点就开始用一大段无用的句子构筑交际环境是难以想象的。如果说中式写作思文强调“前因后果”,西式写作思文却多“前果后因”,二者的表达习惯截然不同。所以,英语的语篇结构思路是演绎式的,先说明结果,再深入分析原因。采用的表达是直接式,对于事件或者现象的起因做详细的解释。可以说,西方人直接的表达习惯和发散性的思文方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写作风格,并将继续影响下去。 论对外汉语写作教学中的语篇结构差异(2):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35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