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研究表明,过度教学不仅造成学校教育质量的下降,而且造成了小学生的片面发展。其中,有研究者指出,教学过度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的危害:“一是表现为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学生在高压下大量透支了脑力与体力, 多数人又在精神上饱受失败的打击, 因此不少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二是教学过度对学生心理的伤害。教学过度的直接因素是教师和家长为了学生的考学而进行的行为选择, 这种违背客观规律的行为对学生心灵的影响不可小视[1]。”可见,教学过度已经引起教育理论界的普遍关注,成为困扰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难题。
二、小学语文课堂过度教学的现状
毕业实习期间,笔者在周口市川汇区作坊小学针对小学语文课堂过度教学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小学语文教师过度教学的具体表现是:
(一)教师专注于“文本”和学生主体的缺位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今天,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依然忠诚于课程文本,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拆分式”的教学方式,对课程文本进行“整分式”肢解,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成了“字词句、篇章结构、段落大意”的讲解,教学内容被剖析得支离破碎。持这种观点的教师认为,老师只有从深处挖掘课文,才能是教学深化,才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于是,教师一以追求深度为课堂教学目标,过度补充材料,过度讲解,造成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师对课程文本进行单向讲解、分析为主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处在课堂教学的主宰位置,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容器”,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缺失。教师过度教学的行径,不仅制约了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形成,也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以下案例是笔者在实习过程中亲历的一趟语文课:
【案例一】
这是小学三年级的一节新课《风筝》教学的课堂观察,记录如下:
上课铃响起,陈老师走进课堂,她首先对班级的纪律进行了整顿,接下来,便开始切入正题,进行这堂课的学习。陈老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下了课题《风筝》,然后面对学生们讲到:“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的《风筝》,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到了什么?”还没等下面的同学举手回答,陈老师便说“是不是关于放风筝的事呢?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文中讲了一件关于风筝的什么事情。”在学生读课文的期间,陈老师在黑板上的左边写下了本课中的生字新词,以及在右侧写了两个问题:①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②感受文中小朋友的心情变化?在同学们陆续的读完课文之后,陈老师便开始对黑板上的生字新词进行学习。首先,是陈老师领读两遍;接下来,就是指定学生读,学生读完之后,陈老师又让学生进行开火车的游戏方式进行识字;最后又进行了齐读生字。在读字的过程用了大概八分钟。识字学习结束后,陈老师指到黑板右侧的问题,读了一遍,让同学们带着问题进行再次阅读课文。课文阅读结束后,陈老师便开始提问,文中主要讲了什么事情?坐在第三排的一名学生举手,陈老师便让他回答,学生回答完之后,老师便又问道: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答案,有一位前排的女生进行了回答。在女生坐下来之后,陈老师将他两个的答案进行了点评,最后总结形成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随后便说到,请同学们拿起笔找空白的地方,接着陈老师便开始读,学生们开始记。“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童年放风筝……”陈老师在读的过程中,时而停下来看看学生的记录情况。待学生们的笔都停下来,陈老师便开始第二个问题,文中的小朋友的心情变化?老师现在黑板中间写下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然后找同学进行回答,回答完之后,陈老师将答案写到了相应的后面,让同学们抄到课本上。进行到这里,这节课已经过去了一大半。这时候,陈老师开始讲解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包括一些新成语。“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让同学们体会作者的此时此刻的心情,以及“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成语的意义并造句。接着陈老师继续讲解风筝的起源、发展,陈老师讲解刚刚结束,下课铃声已经响起,同学们开始躁动不安,陈老师只好对学生说:“这节课的课后习题还没解决,请同学们下课后看一看,做一做。”这节课就这样结束了。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过度教学问题及消解对策(2):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37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