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教师的教学。同样,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生和老师带来许许多多的困难,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同时也给教师的工作增添难度,难以使教师的教学顺利进行,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语文课程作为基础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前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语文课程的功能和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2]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显得非常重要。但是良好学习习惯这一培养过程是漫长而又艰巨的,并非一日之功。
一、语文学习习惯概述
(一)习惯
习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层含义,一是逐渐适应经常接触到的某种新情况,二是逐渐形成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如古代有“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孙云晓也认为: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3]
(二)学习习惯
目前对学习习惯和语文学习习惯的含义并没有权威性的界定,大多数专家和学者都是从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方面对其进行探讨。他们认为学习习惯就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反复练习形成的学习行为方式,但最终也没有形成定义。[4]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要分清,对不良学习习惯及时进行矫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语文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习惯是学习习惯在语文这一具体学科中的划分。延安大学文学院卫志骞副教授认为:语文学习习惯就是人们在听说读写等语文学习过程中,由于长时间的反复练习而固定下来的唯语文学习所特有的行动方式。[5]
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教育实践,笔者认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主要学习以下两大类的语文学习习惯,一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来说,主要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习惯培养,如认真听课的习惯,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大胆说话、质疑的习惯、熟读成诵的习惯、读写结合的习惯、收集整理信息的习惯、书写清楚、规范、格式正确的习惯等等;二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所需的心态来说的,有虚心求教的习惯、认真细心的习惯、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和独立自学的习惯。[6]
以上都是小学阶段学生要养成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但目前素质教育过程中,由于教师和家长的认识不深刻、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管理的不到位等原因,不良学习习惯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本文就是对这些不良现状进行研究,寻求合理的培养方法。
二、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必要性
(一)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把“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对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有影响,也会影响学生各个学科的均衡发展。
(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学生和教师完成任务的基本保障
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可以在没有教师和家长的提醒下,自觉主动的完成学习任务,学会自学,掌握属于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享受学习成果带来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有利于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上来。这样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就形成了学与教上的一个良性循环,保证了学生和教师都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 小学生语文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思考(2):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38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