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现场感的理论来源及内涵在新基础教育背景下的课堂中,老师开始尝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通过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绪感受,将其与课本内容进行摩擦、碰撞与融合,从而激活课堂现场感。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现场感的研究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课堂生成理论为基础,通过把握课堂教学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关系,并将这些因素有机组合,生成思想品德课堂。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课堂生成理论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现场感的理论来源思想品德课堂理当基于生活,并在课堂生成中蕴含更深的价值层次。《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思想品德课程应当“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2]学生作为极具个性、独立的生命个体,也是富于活力、充满情感的存在,教育教学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历程,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人文性为特征,包含德育思想的课程,它关注的对象主要是“人”本身。新课程教育思想要求教师从生命的高度,以动态、创造的观点来审视课堂教学,重新审视“特殊认知活动论”教学观的合理性。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作为一个复杂的活动系统,只有在智慧和激情迸发中,才能生成精彩的教学内容,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教学互动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从思想品德教学现场出发,按照自己的认知程度和能力水平来调整教学行为,在学习的内在对话中满足学生的发展和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于主观要素的影响,不同个体对某件事物的认知会产生分歧,在其中甚至还包含错误的观点。思想品德教师要善于从差异中把握契机,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世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现场感直接体现了教师对于细节的敏锐性,教学的智慧性以及头脑的灵活性。思想品德教师应当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引领下,积极融入教学现场,通过开发和运用课堂资源,激活课堂生命力。教师只有具备足够的教学智慧和应变能力,才能生成教学现场,使得课堂教学富有生机、精彩无限。2.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现场感的内涵“现场”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主要是指直接举办演出、比赛,试验等的场所[3]。“现场感”一词在新闻媒体中出现得较多,主要是指客观现场给参与者带来的主观体会。具体来说,现场并不等同于现场感。新闻媒体通过把现场具体、直观地展现出来,将观众带入现场,使其形成现场感。由于对现场的感同身受,观众会情不自禁地发挥想象,进入新闻现场。这个时候,新闻媒体不再是将观众单纯地带入“那个世界”的现场,并且让观众“成为‘那个世界’的参与者,而不只是旁观者。[4]因此,现场感是指个体在融入事件现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教学现场是指包括课堂活动及其场所在内的客观状态,但教师在课堂现场却未必能产生教学现场感。教学现场感是教学客观现场在教师内心引起的积极主观体验,要求教师调动自我以其生活阅历和心理特征去感知、领会课堂现场,将学科内容与自我发展相融合,进而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共同展开丰富的联想,达到深刻的体悟。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现场感是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因师生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主观感受。 教学现场感的培养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思想品德教学现场,以主人翁而非围观者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将现场情景全面、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得学生也进入情境,产生情感共鸣。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现场感(2):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41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