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工类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理论概述
1.1相关概念
1.1.1理工类高等院校
理工类高等院校包括理工类高校及以理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为了方便·研究,本文中所提到的理工类高等院校特指以理工科为主的本科高校,不包括高职院校。
1.1.2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分为狭义的课堂教学改革和广义的教育教学改革,本文中的教学改革如无特殊说明均指狭义的课堂教学改革,包括: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改革。
1.2相关理论
教学改革的成功离不开在正确的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20世纪初,美国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采取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作为指导本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指导思想[1],之后国内外出现了一系列的应不同的人才培养标准而出现的教学改革理论。
美国学者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强调转变教师角色,创设接受性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有意义学习行为模式的形成[2]。
有效教学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是指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无数的国外学者对其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得出了四方面可贵的经验,一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学的实施者——教师的某些特征和个性品质有关。二是有效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三是教学反思对高校课堂有效教学及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四是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有效教学又有多种表现形式,同样教学效果非常好的教师,其教学行为可能并不相同[3]。
蒋文昭提出了教学改革的一个视角:“建构基于全人教育观念的教师角色”[4],认为教师角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变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先导,当前高等教育要超越“知识人”的培养,走向“整体人”的培养,唯有解构基于教育的科学主义理念支配的教师角色,建构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教师角色。高校教师要从教学的控制者走向学习活动的引领者、从机械的知识传承者走向知识意义的重建者、从德行的规约者走向德行的同构者、从僵化的依从者走向建设性的批判者。
陈梅香的情境学习理论[5]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情境学习把教育看做是为满足学生以及团体的现时社会需要服务的;情境观提供了“实践共同体”的教学方案,学生在实践共同体中行动和建构意义;情境认知的教学非常强调学生参与评价,认为学生不只是一个被评定者,而是评价的主体,应该参与到对自己、他人、团体的有意义的评定过程中来,进而培养其准确的判断力和责任感,增强对团队作出贡献的自觉意识。
2 理工类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理工类高等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呈现“薄弱化”倾向、教学方法上灌输式教学较为普遍、授课形式上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有效的教学改革可以切实的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当前形势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1理工类高等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笔者的亲身经历、院校调研,发现理工类高等院校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2.1.1人文素质教育呈现“边缘化”、“薄弱化”倾向
长期以来,由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我国理工类高等教育实行的是过窄的专业教育[6]。它片面强调大学生专业素质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只重视那些可以在短期带来眼前效益的专业和知识,轻视基础科学,轻视人文精神,理工类高等院校的学生,除了能够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外,很少有时间和机会接触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接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即使接触也是简单机械的书本讲授和背诵。几十年来,社会上普遍认为科学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而人文素质教育只是“空头理论”。正是由于受到这种观念的误导,致使理工类大学生自身人文素养匮乏、人文价值模糊,使得其专业知识学得多而社会道理懂得少、逻辑思维能力强而形象思维能力差。许多理工科大学生毕业后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等方面达不到社会对一个大学生所提出的要求。这种状况,严重地制约着人才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理工类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研究(2):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52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