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数民族大学生异地求学时的不适应问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不适应问题主要体现在语言沟通、生活习俗、学习活动、人际交往等方面[1]。由于其文化背景的不同,少数民族大学生不同程度地体验到了异地文化背景下的差距所带来的影响。下面就从语言交流、学习环境、生活习俗、人际交往等方面具体介绍少数民族大学生异地求学时所遇到的不适应问题。
1.1语言沟通方面的不适应
进入大学,普通话就是校园里的共同语言,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普遍都用普通话交流。在大学校园里,大多数学生都是汉族学生,再加上课本内容都是用汉语编写的,所以,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想让大部分学生能更好地接受自己所教的知识内容,那么就应该用汉语讲课,而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大部分学生都是汉族学生,他们从小学一直是用汉语授课,所以,汉语授课对他们来讲,不仅是一种惯性,更是接受教育的必要条件。但是,少数民族大学生长期受到自己民族语言的影响,其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不容易改变的,而且,其本民族语言有时还会阻碍他们融入新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异地生活,少数民族学生开始试着用普通话与他人交流,但是,即使是这样,据语言心理学家的观点,语言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习文字方面,还包括文字代表的意思、由语言文字产生的思维方式、语言和文字所包含的的认知方式以及价值观等,并且这些都会随着语言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并直接影响接受的文化内容。这无疑会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语言沟通方面的障碍,从而影响他们与汉族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进而会影响他们整个大学生活的正常进行和顺利结束。
1.2 学习环境的不适应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与此同时,学生来源也日益变得多元化[2]。作为大学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少数民族大学生,其入学人数也不断增加。众所周知,在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教育系统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语言与文化有着很明显的差异。而这差异对其教学方式和教学进程的影响是很大的。并且,这种差异会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影响学生正常交流,而老师也难以及时发现自己学生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在某些偏远民族自治地区,学生一直到小学一或二年级才开始学习汉语。在这些地区,通常是用汉语授课,但是,课后大家就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在上课时学了多少单词或者说了多少句普通话,都无法让这些学生学会说很流利的普通话。这就导致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异地求学时有语言交流方面的障碍。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和建设者,处于学习并探索科普知识,树立自己的价值观,规划自己生涯的关键时期。除此之外,大学期间也是大学生坚定其信念的重要时期,也是认真地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的非常时期。所以,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交流方面的问题能否得到及时的关注、有效的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否坚定其信念、能否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能否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由此可知,能否接受并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正常进行以及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1.3 生活习俗的不适应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异地生活习俗是他们常常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回族学生上大学之前普遍有所顾虑的问题中“生活习惯”就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3]。刚进入大学时,少数民族学生在生活方面的不适应会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少数民族大学生长期居住在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所以,其生活方式难免会有本民族的鲜明特色。例如,由于受到本民族的宗教和习俗等的影响,回族大学生只选择在学校周围的清真餐馆吃饭。为了应对这一状况,许多高校接二连三地建立清真食堂。然而值得考虑的是,这样的做法还是有缺点,比如,不管怎么改变饮食方面的口,但是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土口比起来,还是有所差别的。如果学校方面尽全力在做,但还是不能够有效地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在生活习俗方面的不适应问题的话,会导致这些学生的日常生活不能正常进行。然而这仅仅是回族学生的一个例子,除此之外,还有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学生由于长期居住在自己民族的文化氛围中,多多少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所以高校应该及时增加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在生活习俗方面的适应性。其次,在服饰方面的问题上,处于非主流文化的少数民族学生为了能更好地与主流文化融合,需要做出一定程度的改变。虽然说,外表的改变对他们来讲并不难,而且经过时间的磨练,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融入主流文化,但这毕竟是对他们之前习惯的一种改变,因此这种突然而必要的转换也难免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不适应和行为上的困难。 少数民族大学生异地求学适应性研究(2):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55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