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方法(2)

时间:2020-07-21 20:22来源:毕业论文
三、课堂情境的创设方法 那么,在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已经相对成熟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创设初中语文课堂情境呢?也许,我们可以从王君老师身上

三、课堂情境的创设方法

那么,在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已经相对成熟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创设初中语文课堂情境呢?也许,我们可以从王君老师身上学习到一些经验。王君,“青春之语文”的倡导者,中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中语“教改新星”。通过对她的语文课堂的探索,我们可以深入学习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1.创设语言情境

毋庸置疑,无论教学如何改革,新课改如何推进,总要有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在阅读本文之前,你首先需要知道,不管你设置了怎样的课堂教学情境、你又采取了怎样的办法去创设,都与教师生动的讲解分不开。课堂如果离开了语言,连基本的教学都无法完成,又何谈教学情境的创设呢?我们知道,伴随着个体身心的不断发展,初中生的思维渐渐成熟,仅仅靠一些直观性的东西,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深层次培养,十几岁的孩子,正是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重要阶段,过于简单表面化的东西对其抽象思维的形成并没有好处,如此看来,教师着实应该注重教学语言在课堂中的重要性。要知道教师满怀逸兴壮思,去进行文采飞扬的讲述,往往能够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的相应的情感体验,进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去。

在学习《陋室铭》和《爱莲说》这两篇文章时,王君老师通过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探究,得出周敦颐与刘禹锡的不同之处,并对二人作出了这样的评价:“面对淤泥,陶渊明的选择是远离,他到红尘边上去寻找一片净土,而周敦颐的选择是生长,哪怕是淤泥之中,依旧长为高洁独立的荷花。”[4](199)教师语言精致简练,内涵却十分深刻,揭示了陶渊明和周敦颐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文化气息浓郁,在学生面前,显示出教师的独特人格魅力,时间久了,学生在这样的语言氛围中也受到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而然的去追寻语言的熨帖,并习惯于去探究语言内在的深厚意蕴。

2.创设问题情境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世界的了解慢慢变深,对万物的好奇心也开始增强,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阶段的学生不再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和老师给定的答案,往往能够大胆发问,提出自己的看法。那么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主导性的设计一些与课文紧密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探讨,使得他们在无意中进入预设教学情境,可以最大程度的去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

朱自清的《春》是语文课本中一篇经典散文,它有着几乎全国统一的固定模式:迎春——绘春——赞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人图。这样的呆板模式不仅禁锢了教师的创新思想,也使得学的开放性思维受到压抑。因此,王君老师在教学经典散文《春》时,决定要改变这样生硬的讲法,于是冥思苦想,转换角度设计了“爱就一个字”的课堂品析活动。

实录一:

师:请在“雨春”的横线上填上一个词,表达你对这一段意境的理解。

(生读书,然后纷纷上黑板填空,填出了:唱、幻、润、冲、笼、淋、织等词)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来评一评,议一议,你最欣赏哪个词语,或者你认为哪个词语不太恰当?

生:我喜欢“唱”,多么美的词语啊,很有诗意。

生:“唱”是很优美,可是和文中的意境不和,“唱”必然是有声音的,可春雨图分明渲染的是“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生:我也赞成,“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春夜怎么可能唱呢,一唱出来反而就破坏了安静和平了。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方法(2):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5674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