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书生也有着自身的原因。其一,难以求取科举功名。明清的科举制度存在着局限性,书生们的真才实学不能够得到完全的应用,这些因素打击着书生的求取功能名的雄心壮志。《醉醒石》第七回中写到漳州有位姓吕的读书人,他通过做官积累了万贯家财,虽然他是出生于书生,并且通过做官致富,但是混过官场的他却不让自己的儿子去读书,不让他去追求仕途。其二,出于谋生的需要。对于一些家境不好的书生来说,长期的读书生活使他们失去了养家糊口的能力。比《儒林外史》中,描述了许多的落魄书生,随处可见,有我们非常熟悉的范进,他与妻子结婚十几年,但是妻子连猪油都不知道有没有吃过两三回。参加乡试连盘缠也没有,等到他考完试回家的时候,他的老婆已经在家饿了两三天了。甚至作者自己后来也出现了“不食二日矣” [5](P901)的情况。
明清儒商为了谋生经商获得利益的同时,有着很强烈的精神追求,儒家的传统观念深入他们的内心指导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包括获利方式。明清小说中的儒商不像以前小说中所塑造的商人们大大的不同。可以说,在以前的小说中,商人的形象是负面的,重利轻义,为获得财富不折手段,被人们批判,而在明清小说中塑造的大量儒商却是正面的,有积极意义的,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特质,义利相辅相成,兼济天下,以信为本都是他们的标签。
一、商业经营上:以信为本,以义图利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6](P1885)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出自《论语》的这句话看出诚信在儒家文化中的的重要性。诚信是一个人必须要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儒家强调的一个重要行为标准。所以,在经商过程中,儒商便是不自觉的本着诚信经营的原则,以信为本成了明清小说中儒商精神的重要特质。
他们的具体表现为:在商业经营中的以诚为本,以注重承诺,追求信誉为经营准则。明清小说中,“三言”“二拍中描写了很多的儒商形象,在描写这些儒商的时候,作者将诚信经营的理念深入而全面的灌入其中。如在《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秦重,他是一个卖油的小商贩,没有多大利润,但是他并没有为了追求利润去欺骗顾客,他本着诚信的经营原则,在销售过程中,从不会缺斤短两,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他的油比别人的更好销售,他也很快成了当地有名的 “秦卖汕”,由于讲信誊,最终秦重不仅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也由于他的人品好,在爱情上也开花结果。他的成功,归根结底得益于一个“诚”字。若非本着以信为本的原则,消费的老百姓就不会多次光顾。同样,《十二楼》之《萃雅楼》中金仲雨、刘叔敏、权修汝三人虽然为了经商致富,但是在经商过程中却本着诚信得原则,遵循着雅道。他们合伙开书铺香铺和花店,信守“三不买”(低货、假货、来历不明的货不买)、“三不卖”(太贵、太贱、买主信不过的货不卖)的经营原则,并将“货真价实四个字,……当做实事做。”[7](P81)保证了自己出售的物品的质量,也就等于给了顾客安心,他们因此备受顾客信任,铺子得以生意兴隆。这里所提到的秦重、刘德等几个商人能够在商业经营中获得成功,原因在于他们遵守着诚信经营的原则,他们用正确的方法处理了诚信与利益的关系,在利益面前,诚信第一,是他们也得到了回报,获得了很多的利润。
其实,这种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折射出他们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并且以儒家文化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试论明清小说中的儒商形象(2):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57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