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对话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2)

时间:2020-11-19 11:44来源:毕业论文
忽略学生或者教师都是一种错误行为,教师与学生都是阅读参与者,缺一不可,同时,阅读行为更离不开文本。脱离文本的阅读都是在自说自话,都不是真

忽略学生或者教师都是一种错误行为,教师与学生都是阅读参与者,缺一不可,同时,阅读行为更离不开文本。脱离文本的阅读都是在自说自话,都不是真正的阅读,阅读上称之为阅读的浅体验。学生阅读中的浅体验表现为脱离文本背景、脱离文本本身,根据自身经验或现代的情况,想当然的理解文本,造成文本的“读误”。譬如将《精卫填海》中精卫坚持不懈的决心理解成“报复”,将《陌上桑》里路人对秦氏美的欣赏曲解成是“好色”,将《木兰辞》的替父从军的英勇无畏主旨曲解为反映从军的艰苦生活等等,是典型的“读误”。学生如果不能深入文本,就不能深刻体会文本,更不能从深刻体验中领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和道理。这样,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譬如某位老师在教授朱自清《背影》一文,就遇到了学生浅体验的问题。文章中所描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成年人的父子情,现在八年级的学生还是未成年人,他们大多生活在蜜罐里,不能领会那样岁月里,家中光景惨淡的父子之间的相亲相爱。甚至作者本人,当时也未能懂得父亲的深意,“暗自在心里笑父亲迂”、“说话不漂亮”。因此,在讲读到买橘子一段时,这本是文章表现父子之情的重要情节,教师在讲台上深入细致、动情地分析,而学生不仅对父亲身体不灵便还爬栅栏买橘子的情感无动于衷,还觉得好玩、好笑。更有甚者,趁老师书转身写板书的时候,模仿父亲爬栅栏的动作。这样的课程真是令人啼笑皆非,教学也因此失去了意义。这种现象就是用现代的眼光去思考问题,忽略了文本中的那个时代。

(二)教师集主导性和主体性于一身

在“教师主导下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的呼声中,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突显,学生主体性问题成为关注焦点,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对教师的主体性却避而不谈。这样的理论倡导在实践中产生了不良影响。对话理论作为新型理念被提出来,而且它的重要作用已得到验证。真正的对话是在民主的氛围下,以人格平等、人人参与的基础上展开的,那么教师作为对话要素之一,他们的主体性也必须得到关注。

何谓主体性?主体性就是对人作为主体的规定。包括三个内涵,其一自主性,主要表现有独树一帜见解和独特非一般的行为模式,这也是成为主体的必要条件;其二主动性,表现为具有主动、自觉、积极行动的意识与决心;其三创造性,主要是有自己的独到性。而教师主体性,则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所凸显出来的三种特性:自主选择、自我实现、能动创造这三种特性。这三者当中自我实现性起统帅作用,它体现了教师主体性的典型特征,涉及教学实践活动的整个流程。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实质上就是发挥教师主体性,培养个体主体性的过程。有学者认为:“不管是站在启蒙主义的主体性哲学的立场,还是从现代主体间性哲学的角度看,教师都是无法取代的主体。”[4](p4-5)只有一个主体的对话是不存在的。

就此,笔者发现,在阅读时,教师兼有主体者与主导者双重身份。老师作为教者,具有引导同学的责任。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去了解作者主体,与文本作者塑造的人或建构的世界展开对话,与教材编者对话,掌握编者的意图,教材的逻辑安排等等。而这些对于学生来讲,想要独自完成可能有些难度,需要一定的指导。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老师的课堂主导性与对阅读的主体性都是必不可少的。

(三)突出了学生主动性 对话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2):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6506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