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库兹涅茨倒U字形曲线假说
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1955年提出了关于收入分配随着经济增长而变化的“倒U曲线假说”。库兹涅茨是对经济正处于发展前期阶段的普鲁士和经济处于发展后期阶段的英国、美国和德国萨克森地区的收入差距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后得出的倒U曲线假说。该曲线表示在经济增长的初期,收入分配差距迅速增大,而后是暂时的稳定,到了国民收入增长的后期才逐步下降。他指出了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差距加剧扩大的两个原因:一是储蓄集中于高收入的阶层,当储蓄变成增加收入的一种手段时,收入差距便不断地扩大;二是经济增长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而一般城市居民收入分配比农村更不平等,所以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也会增大。他还探索了影响收入差距变动的因素,包括工业化、城市化、民主政治改革等等。随后一些追随者对此假说进行了实证研究,例如鲍克尔特通过对56个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的研究,验证了倒U曲线的关系。
㈡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1952年,刘易斯在《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首次提出二元经济模型。后来经费曼汉和拉尼斯的补充,形成了完整的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该模型有以下三点前提假设:一是经济中存在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经济和现代化工业经济两个部门,积累只发生在后者。二是在假设在农业部门,劳动处于大量过剩或者是无限供应状态,,若将这些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不会对农业部门造成影响。三是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收入为固定性工资,仅足够维持基本生活,而现代工业部门为了吸引劳动力,工资会高出这个工资的30%左右。刘易认为在二元经济发展的初期,即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时期,现代工业经济在经济增长中占主导地位,收入分配随着经济增长将变得更不平等,而当剩余劳动力完成转移之后,劳动成为稀缺要素,资本成为相对丰裕要素,收入差距将随着经济增长逐渐减小,最后二元经济变为一元经济。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
㈢广东省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文献回顾
邓平宁和张弛(2010)曾发表过《广东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和平抑对策研究》,文章指出在1980年—2009年,广东居民的收入虽然都得到了增长,但是这种增长并不均衡。广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达到了45.7倍,而农村只有25.2倍,这使得全省城乡收入差距比从1.72上升到3.12,这种状况极容易引发各种社会不稳定问题。邓平宁和张弛针对此收集了数据并进行研究,发现造成这种不均衡原因有:农业对全省GDP的贡献率逐年下降、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文章最后提出:应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加快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提高农业生产力素质等建议。
陈利昌(2005)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了广东收入差距大是因为区域之间的差距大,而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西部高,东部低”的现象。他认为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城乡互动关系的城乡差异(即地区间城乡的经济活动互动是否活跃);二是区域之间城乡居民收入构成的差异;三是城乡人口构成的地区差异。在文章的结尾陈利昌对广东收入差距如何缩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包括对不同地区采取非均衡的发展政策、鼓励政府制定全国性的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广东东部和西部以及粤北山区的农业效率、对于农村地区不同类型的居民采取不同指导的办法等。
新华财经2012年4月发布新闻指出,近两年来广东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已经超过了城市居民收入增幅,数据指出,城市居民收入实际增长为6.9%,而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长达到了11.9%,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0年的3.03:1降到2.87:1。 广东城乡收入差距的统计分析(2):http://www.751com.cn/jingji/lunwen_46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