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组建完成全球定位系统后,美国国防部为了其安全通过降低其发布的星历精度、定位信号中加入高频抖动等方法降低普通用户定位的精度。美国政府这种行为即SA(Selective Availability)政策。受该影响,普通用户静态定位精度仅为±100m,所以在二十世纪末美国政府宣布取消SA政策的实行,使得普通用户定位精度提高到±15m。
虽然美国政府停止了人为降低定位精度的SA政策,但是由于信号传播过程中依然存在卫星钟差、星历误差、电离层误差、不能由模型描述的传播延迟误差及接收机固有误差等误差。虽然取消SA政策提高了定位精度,但在如汽车自动驾驶、导弹巡航等需求方面仍远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在此情况下提出了差分定位的概念。
差分定位技术在原技术基础上增加了安置在已知位置的基准站(参考站),此基准站与用户移动站同时接收卫星信息,并且将此信息与基准站信息处理或组合发送给移动站,以便移动站进行定位使用。并且由于定位算法选择方式不同,可分为位置差分定位、载波相位差分定位和伪距差分定位等,而根据差分范围又划为广域和局域。选择合适的差分方式决定了所需经济成本、技术难度、定位精度的结果。
在各种定差分位技术中位置差分是技术上最简单的,仅需传输很少的差分信息便可完成,且计算方法简单。但做测试数据的精度分析上可看出,此差分方法严格要求基准站与移动站观测目标为同一组可视卫星;并且站间距离在一定范围内(100km);才能以较高的精度来定位。因精度提高有限、适用面较窄,目前已被逐渐淘汰并被其他技术取代。 可移动分布式地震资源勘探装置采集车GPS定位技术研究(3):http://www.751com.cn/jixie/lunwen_23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