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观点认为个体的认知加工会调节情绪对社会判断的影响。如情感渗透模型和顺应- 同化模型(accommodation–assimilation model)。情感渗透模型提出了社会认知加工的低情感渗透策略和高情感渗透策略, 高情感渗透策略包括启发式加工(heuristic processing)和实体式加工(substantive processing)。启发式加工基于与不相关环境信息的联系而做出判断(Griffitt, 1970)或者基于个体占优势的情绪状态而做出判断(Clore& Parrott, 1991; Schwarz & Bless, 1991); 实体性加工做出的判断需要对信息加以选择、认知和解释以及与已有认知结构加以联系。顺应与同化模型提出顺应与同化具有不同的适应功能, 可以解释情绪对社会判断的影响(Fiedler, 2001, for a review; Bless &Fiedler, 2006), 积极情绪参与同化过程, 倾向于基于先验知识产生评价, 消极情绪参与顺应过程, 在形成对社会目标评价时更为谨慎, 在对社会目标做出评价时更少依赖先验图式。
1.2.3关系类型相关研究
中国是讲究人际交情的一个国家,人与人的熟悉程度会影响他们的处事方式,包括分配等决策行为,因此加入分配对象熟悉程度作为一个变量,探究被分配者的熟悉程度对公平的影响。Clark与Mills在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方法划分人们的关系。他们认为有两种基本的关系类型——交换关系和共有关系,这两种关系会在不同的环境中出现,其主要差异在于指导利益分配的规范不同,人们关心他人的动机不同。
交换关系(exchange relationships)是一种付出和索取受到平等和互惠考虑制约的关系。付出是为了寻求等价的回报。交换关系的例子包括陌生人和新结识的人之间的互动,或者一个学生给教授干活。这些关系与Fisk描述的市场定价关系很像。因而又被称为经济关系、市场关系。
共有关系(communalrelationships)基于长期的联结纽带,其中的个体对别人具有特殊的责任感。在这种关系中,个体按照需要的原则付出和索取。人们的付出是为了体现对他人以及他人需要的关心。人们会感到对他人福利的责任,当伙伴有需要的时候自己有责任做出积极的回应。这种关系的例子就是家庭成员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孩子们照顾年迈的父母仅仅是因为是父母的需要,并非子女期待回报。这种关系与Fisk所说的共有共享概念相似。
1.3 问题提出
“公平”是人们为了使所能获得的利益最大化,为了维护合作,而在进化、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有关利益分配的行为准则。其相关行为的核心实质就是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的权衡。人们会根据具体情境来决定到底使用平等(equality)、需要(need)、均衡(Equity)三个分配原则之中的哪一种来进行行为决策。这说明,人们对公平原则的使用有一定的情境性,在不同的情境中,人们用于衡量自身利益于他人利益的的准则不一样,因而判断是否公平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而在博弈游戏中,由于博弈双方首先在地位上平等,对于奖品有着相同的所有权、获得权,其次在博弈之前双方对于奖品的出现又都没有什么贡献,所以在此情境下,“需要”原则与“均衡”原则都是不符合“公平”原则的,只有“平均、均等”的分配才算公平,它是公平的“平等原则"在博弈游戏中的具体体现。本研究也将其究作为体现被试“公平偏好”的标志。那么在明确了“均等”才是“公平”,公平的具体原则被固定下来时,人们的公平相关行为是否还会因为外部情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呢?
情绪状态已经被证明会影响人的决策行为,甚至引起人体的生理反应进而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博弈游戏中决策行为体现了分配者的公平偏好,那么人的情绪状态是否会对分配者的公平偏好产生影响进而对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呢? 独裁者博弈公平偏好开题报告(2):http://www.751com.cn/kaiti/lunwen_46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