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a 图1b
图1中a,b都是在相同条件下得到的谱图,之间的区别在于浓度上的差距。a:200μL玉米油,35ml异丙醇,45ml甲醇;b:5μL玉米油,35ml异丙醇,45ml甲醇
最后是对食用油加入量的讨论,因为食用油不溶于甲醇,所以本实验采用的方法是先将食用油加入异丙醇中,再溶入甲醇后进样。问题在于食用油加入过多后虽然在异丙醇中保持完全溶解但是一旦加入甲醇则会使溶液浑浊无法使用。同时物质浓度过高就会像图1中啊a,b所表现出的一样,会导致在检测过程中信号响应过高使得一些较低的峰无法显示,出现对样品中所含物质的遗漏。
4.2质谱仪器条件选择
本实验采用玉米油为主要样品对仪器条件进行摸索。首先根据文献中所提到的方法结合现有的实验条件以ESI电离源或者是APCI电离源作为对样品进行电离的电离源。最终选择APCI为电离源进行实验。
4.2.1 ESI电离
电喷雾离子源属于一种软电离源,能使大质量的有机分子生成带多电荷的离子,通常认为电喷雾可以用两种机制来解释。一般来讲,电喷雾方法适合使溶液中的分子带电而离子化。离子蒸发机制是主要的电喷雾过程,但对质量大的分子化合物,带电残基的机制也会起相当重要的作用。电喷雾也可测定中性分子,它是利用溶液中带电的阳离子或阴离子吸附在中性分子的极性基团上而产生分子离子。
在测定过程中我们为了增加仪器对样品中的甘油三酯分子相应逐步增加食用油在溶剂中的用量。最终在加到0.7ml时达到最佳的信号强度。之后对于在测试过程中的流速也进行了比较,得出结论在一定范围内信号与流速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而流速过高或者过低时仪器的噪音就会变大,对实验造成影响。
4.2.2 APCI源
APCI先将溶液引入热雾化室。雾化室通常要求有较高的温度,有助于溶剂的蒸发,提高去溶剂效果。在雾化室的尾部安装一个放电针,并加高压使之产生电晕放电,背景气离子化后与样品分子发生气相碰撞化学电离。在电离过程中,通过分子的质子化,如碱性分子带H3O,或者电荷交换带电,酸性分子去质子化,也可以捕获电子后离子化。由于APCI使用的是热喷雾,因此不适合于热不稳定性的样品分析;另外,APCI产生的单电荷离子,不利于对大分子的检测。APCI与ESI同样是一种较“温和”的软电离方法,但碎片离子峰比ESI丰富,而且对溶剂的选择、流速和添加物等也不很敏感,有助于扩大其应用范围。
在实际的实验过程当中,APCI源正如文献中提到的,对于食用油中甘油三酯的电离效果相较于更加的优秀。同样浓度的玉米油样品在使用APCI源时所得到的信号响应远远要高于在ESI源下得到的信号。这也就是说在使用APCI源分析食用油时所加入的样品量要远远小于使用ESI源时所加入的样品量。这或许是因为APCI源本身更加容易对非极性的物质进行电离,所以甘油三酯在这种条件下被更多的电离,之后被质谱检测到使得信号增强。
4.2.3小结
我们对两种电离方式都进行了实验探索,相比较两种电离方式APCI源更适用于食用油中甘油三酯的分析。因为APCI相比于ESI更加容易使像食用油这样的非极性样品电离,所以一份溶液只需加入很少的量便可以得到很大的信号响应。同时APCI因为更加适用于非极性物质的电离,所以对溶剂峰的干扰要小于ESI源的效果。所以综上所述,我们选择APCI源对食用油进行检测。 食用油中甘油三酯的直接质谱分析(7):http://www.751com.cn/shiping/lunwen_6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