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其次,要看清“造谣者”的目的。主观动机同样是判断网民是否构成造谣或诽谤的标准。例如“秦火火”案中,秦志晖行为的主要目的是自我炒作,造谣诽谤则是其主要手段 。而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的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维权或者质疑政府的目的,不能简单的对此进来类比,否则很容易产生偏差。

    再次,必须要有严重的损害后果。一是看谣言是否产生了“明显而即刻”的危险,达到此程度才不受宪法保护;二是看造谣行为或谣言是否造成了实际的严重后果。这是断定其是否构成犯罪最重要的标准。

    四、网络造谣案件的定性

    网络谣言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并且实际危害巨大,过往,某些谣言的确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和造成了民众的恐慌,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客观的消极影响和危害是长期的且极难消除的,尤其对政府的负面影响,甚至侵蚀着政府权威和司法公信。

    传统刑法中用以制裁谣言的罪名体系清晰而简单:

    (1)对于指向对象明确的谣言,针对特定个人和特定公司或企业,目前包含两大罪名:一是诽谤罪,制裁的是针对特定个人的虚假造谣言论;二是损害商业信誉、商品信誉罪,制裁的是损毁特定公司、企业信誉,或者损毁特定公司、企业的商品信誉的行为 ;

    (2)没有具体指向对象的谣言,目前形式上只有“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一个罪名用以制裁意在制造社会恐慌,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3)战时的谣言犯罪罪名体系。对于军人在战时谣言惑众的,以“战时造谣惑众罪定罪”;对于非军人在战时造谣惑众的,则按“战时造谣扰乱军心罪”定罪处罚 。

  1. 上一篇:房屋征收与补偿制度的立法概况
  2. 下一篇:虐童行为的刑法学分析
  1. 论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制

  2. 论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若干问题

  3. 论夫妻一方婚前财产之婚后收益的归属认定

  4. 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

  5. 网络实名制法律问题研究

  6. 论动产善意取得制度

  7.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8.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9.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10.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11.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12.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13.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15.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16.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17.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About

751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751com.cn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