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对未来的期许,分析的原因归结到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发展的速度之间的关系,有些专家认为城市化发展速度应当快于工业化发展,其原因为我国城市化相比于其他国家而言属于落后水平;也有专家认为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发展。但也有另一派专家学者们认为工业化速度加快能够带动GDP及人均GDP的增长,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之源。根据对我国现状的了解,以及对我国各地区与城市化发展工业化发展相关的数据的统计分析,本人认为由于各地区工业化速度的加快带动了就业、人均收入、地区GDP的增长,而且城市化主要以服务行业、建筑业为主要发展趋势或者说道路,本人得出的结论是工业化速度快于城市化速度有利于我国的发展。
一、对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具体介绍
(一) 城市化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使得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此消彼长,同时居民点的建设等物质表象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向城镇型转化并稳定,这样的一个系统性过程被称为城镇化过程[1]。一般城镇化水平的大小是以都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来评定,数值越高,城镇化水平越高[1]。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但是中国城市化的滞后给中国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本文从分析城市化的涵义着手,在对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进行说明的基础上,讨论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以及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几个问题。就目前而言,刻意引导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国情[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大城市中心市区郊区人口向外迁移,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出现了与城市化相反的人口流动的现象,逆城市化也称城市中心空洞化[1]。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面对浑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如美国、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明显[1]。具体表现在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迅速发展;乡村人口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1]。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的的实现。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滞后,人类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2]。然而,仅仅看到的城市化所带来的丰硕果实而赞叹不已是远远不够的,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2]。中国城市化还处于加速阶段,城市化总体每年还将继续快速提高;农村进入城市为主导阶段即将结束,未来人口流动将以此进入以小城市进入大城市为主导阶段、以大城市郊区化为主导阶段和以都市圈为主导阶段的城市化基本方式[2]。
(二) 工业化
工业化是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连续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基本特征是:第一,来自自制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份额一般上升,第二,从事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劳动人口一般也表现为上升的趋势,不仅西方发展经济学家这么认为,连续很多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济学家也接受了这一观点。上述工业化的定义,是有其久远的历史根源的,虽然理论经济中,关于工业化的讨论可以追溯到“产业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遥远历史长河中[3]。工业化不仅仅是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动态变化过程,也是经济结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的变革过程。以往学者只是简单的对工业化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而没有深层次的研究工业化理论之间的文度、眼演化路径和演化逻辑[4]。说起工业化,人们往往容易望文生义地理解为大力发展工业,使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然而,这么定义工业化是很不全面的,工业化不仅仅是要使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更重要的是要将大工业的思想和理念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快速发展工业的同时,对农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模式实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使农业和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迅速提高[5]。工业化中国加入WTO后,有学者提出了将中国建成世界工厂的口号,党的十751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口号,这两个口号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企业的积极响应,全国各地发展工业的热情十分高涨,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这是值得高兴的事,但从目前各地的工业化热潮中,大家可以看出一些认识上存在的偏向和误区,即对工业化的认识片面化、表面化,普遍认为工业化是工业部门的事情,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就是提供原料,第三产业与工业化的关系就是为工业生产和流通提供各种服务[5]。实际上,工业化的本质是一个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过程,既是一个产业升级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向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由自然经济观念向商品经济观念全面转变的过程,认识不到这一点,只重视工业项目的建设,而不重视把工业化思想运用到各行各业,将使工业化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大打折扣[30]。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和第三产业效率提高的缓慢和发展的滞后,也极大地阻碍了工业本身的发展,降低了国民经济在工业化过程中的整体增长速度[5]。工业化的目标确实是要提高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但这只是衡量工业化水平的重要外在指标之一,内在指标则应包括工业结构、整体技术水平、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社会化专业化组织程度等。除了这些指标外,看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还应看在农业. [31]第三产业的生产经营中和政府的管理中多大程度上运用了工业化的组织方式[29],如专业化分工协作、规模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等,这些才是工业化的本质[6]。做不到这些,工厂建得再多、再大,但都是些大而全、小而全企业,不可能有市场竞争力,也很难说实现了工业化。[31]
- 上一篇:城中村发展中的新问题及对策探讨
- 下一篇:上海老周红木家具产品的营销策略研究
-
-
-
-
-
-
-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