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意义
劳动经济学将就业歧视从宏观上分为城乡歧视、阶层歧视和区域歧视,城乡歧视代表了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遭受的歧视,阶层歧视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力遭受的歧视,区域歧视是指外来群体遭受到的歧视[6],这三种歧视虽然定义不同,但是都与农民工有着密切的关联。
女性农民工在就业的过程中屡屡受阻,导致女性农民工收入水平持续不高,人力资本水平也无法得到提高。致使女性农民工中的剩余劳动力不能较快的流入城市,城市化进程速度缓慢,损害了社会公平性,会带来其他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很容易造成一些不可避免的社会危机,会不断地给社会发展增添阻力[7]。由此可见,女性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不是一个小问题,是关系社会发展稳定的大事。我们不能忽视也不能小看女性农民工的就业歧视问题。本文以女性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研究为出发点,呼吁社会公众和政府企业能一同关注和重视这一问题,携手解决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并且给予一些政策建议。对女性农民工而言,有利于保障她们的权益,提高她们的生活水平,促使女性农民工更好的融入城市,减少城市化建设的阻碍;对企业而言,有利于企业与女性农民工建立长期的雇佣关系,减少"民工荒"的出现,从而减少企业的成本;对社会而言,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体现公平原则,形成统一、公平、合理的劳动力市场,保证市场的有序发展,而且对减少社会的一些不稳定因素,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相关理论
1.偏好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在1957年根据其博士论文出版了《歧视经济学》,提出了歧视偏好模型。其含义是某些人宁肯承担一定的费用,也不愿意同某个群体的成员打交道。不愉悦的感觉来自个人的偏好,用贝克尔的话说就是:“如果某个人具有歧视的偏好”,那么,他就乐于以某一群体代替另一群体并为此支付某种费用,这种费用既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如宁愿放弃一部分收入。贝克尔进一步论证到:“当歧视行为付诸实施时,为了行使这种特权,该人要么是为此直接支付费用,要么是放弃一部分收入。当把问题简化为以这种方式来看待时,我们才触及到了偏见与歧视的精髓。”[8]偏好论的前提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将歧视的原因归结为人的偏好。他提出了“歧视系数”的概念,并且以此为基础对歧视的程度进行判定,在他的理论中,将歧视分为了雇主歧视、雇员歧视和消费者歧视,雇主歧视是指一些雇主对一部分人具有主观的偏爱或对另一部分人具有嫌恶情绪,而与其技能无关[9]。如一部分雇主对女性雇员抱有偏见,即使女性与男性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他们也只愿招聘男性,除非女性雇员与男性雇员之间的工资差别大到足以抵消对女性的偏见的程度,才会招聘女性。
- 上一篇:大学生期望工资对其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研究
- 下一篇:知乎和百度知道问答社区大学生用户行为研究
-
-
-
-
-
-
-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