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相关理论概念
1.1相关概念界定
1.1.1人力资本
舒尔茨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的演说中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构建起人力资本理论的概念性框架,并明确界定了人力资本投资的范围和内容,归纳为五个方面:医疗和保健;职业培训或非正规教育(主要指企业为增进员工的技能而进行的各种培训);正规学校中的初等、中等或高等教育(正规教育);在企业外举行的各种技术培训(包括农业技术推广项目); 个人或家庭为变换就业机会而进行迁移[2]。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亦称“非物力资本”。由于这种知识与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人力资本。
1.1.2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简称民企、公司或企业类别的名称,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我国学者黄孟复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4(2006-2007) 》中也对民营企业做出了概念界定,“民营企业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广义民营企业,指除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企业的统称;二是内资民营企业,指广义民营企业减去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三是狭义民营企业,单指私营企业”[3]。本文民营企业是指狭义的民营企业。
1.1.3培训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发现,单纯从自然资源、实物资本和劳动力的角度,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作为资本和财富的转换形态的人的知识和能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原因。但是它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它需要通过投资才能形成,组织培训就是这种投资中重要的一种形式。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管理训诫行为。对于培训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个人技能培训和企业培训。
1.1.4企业培训
企业培训是指企业或针对企业开展的一种提高人员素质、能力、工作绩效和对组织的贡献,而实施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活动。目标就在于使得员工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以及工作的价值观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提高个人和组织的业绩,推动组织和个人的不断进步,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重发展。企业的员工培训是一个由多种培训要素组成的系统。它包括了培训主体、培训客体、培训媒介,包括了培训的计划子系统、组织子系统、实施子系统、评估子系统,它还包括了需求分析过程、确立目标过程、订立标准过程、培训实施过程、信息反馈过程、效果评价过程等。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国外理论综述
西方国家的企业培训理论一方面强调对员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以及客观条件下员工工作方法的培训,另一方面体现了对企业员工培训系统化的研究。就企业培训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而言,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传统理论时期、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时期和系统管理理论时期。
传统理论时期始于20世纪初,代表人物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勒于《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科学治理的四大原则,其中的第二条是“科学地挑选工人,并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和使之成长”[4]。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描述了一种“官僚行政组织”的理想的组织模式。认为这种理想的官僚行政组织中,员工必须经过正规培训才能取得好的组织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