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小学生整体素质健康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部分,人际交往是在学校、家庭的生活活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较简单的社会关系。而在这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它所表明的则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与协调性的程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认知理论的繁盛,人际关系学者开始尝试着从人际认知表征理论、人际关系图式理论、人际交往归因理论、自传式记忆理论等方面对人际交往展开研究。[2]而本文从中小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同伴关系着手,旨在考察中小学生人际关系在不同年级或性别间是否存在差异,目的是通过中小学生与不同交往对象间的人际关系的研究,了解该阶段的人际关系所存在的现状、问题、特点等,为今后培养中小学生的交往能力提供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文献综述
1.1人际关系的内涵
概括来说,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各种具体的社会领域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建立起心理上的联系,它反映在群体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距离和相互吸引与排拒的心理状态。[1]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基本包括:亲属关系、师生关系、学友(同学)关系等诸多关系。在中小学阶段,最为基本的人际关系就是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对于小学生来说,同伴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师生关系所构成的社会交往体系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和至关重要的作用。[3]因此,本研究针对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也从这些方面着手,尤以同伴关系为研究重点。
1.2同伴关系的概念
孔子在《孔子家语.困誓》中曾说“吾之所伐者,不过四五人矣”,即所谓的共同参与其事的人。现在,对同伴的定义为个体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认知能力的人,通俗的说是和你一起经历事的你熟悉的人。中小学生的同伴关系,简单来说,就是指年龄相同或者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4]
1.3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现状
在中小学这一具有转折性质的阶段,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必然会发生明显的转变。比如:随着中小学生的成长,他们对父母、老师、同学所产生的依赖有所增减,比起父母、老师,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更倾向于建立同伴间的人际关系。埃克尔斯,J.S等人的研究表明,由于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更加趋于成熟,和父母间的关系也会出现某种程度上的不稳定,但父母依旧会对中小学生的为人处事产生很大的影响。国外许多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中小学生的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中小学生社会技能、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学业成绩的提高。[5]也就是说,对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进行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其生理和心理发展上的特点必然会在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
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密切相关,具有不同于其它阶段的表现方式和特点,针对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的认识中小学生之间的交往。颜茵[6]认为中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表现形式上趋向于社会化、感情化、扩大化、邻近化、群体化、虚拟化等。在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特点上,颜茵提出了迫切性、依恋性、自愿性、平等性、扩散性与连带性等基本特征,黄爱玲[7]提出了情感性、迫切性、决定性、流动性与开放性、依附性等特征。而刘征、杨铖的研究指出中学生人际交往具有成人感、自主性、依恋性等特点。[8]
- 上一篇:高中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投入的相关研究
- 下一篇: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方法的课例研究
-
-
-
-
-
-
-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