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每个人在归因过程中有扭曲现实的偏向,这也是个体归隐的共同点。偏向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习得性偏向,它是在个体是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习得的。另一种是对环境的控制感或者是为了保持稳定的自我概念。 对上述两种解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个体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经历过的情境等因素,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进行归因。在这一过程中,或多或少带有我们的主观判断。一般情况下,为了自我概念的完整性,当我们成功时,我们会把成功归因为自身;当我们失败的时候,会把失败归因为外界因素。 3.归因方式理论 心理控制点最早是由 Rotter(1954)提出。Rotter提出控制点是指人们知觉到谁或什么事对生活中行为的结果是有责任的。他把心理控制点分为两种,一种是内部控制,也就是个体用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解释行为结果的信念。另一种是外部控制,也就是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由于命运、机会或他人的欣赏的信念。控制点理论认为由于知觉的原因,个体会有不同的归因倾向。内控型的人当面对成功或失败时更多从自身寻找原因,比如自己的努力或能力等。而外控性的人当面对成功或失败时会将行为结果归因于情境因素,比如觉得自己没有运气或没有机遇。 控制点理论还提出,在表现对未来的期待时,心理控制倾向使个体有泛化的预期。内控者认为自己能够队近的或未来事情有影响,并且认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未来;而外控者认为自己的未来由外部或他人所控制,自己不能决定自己的未来,有此表现出规避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控制点理论解释了人们的归因结果,但它的解释面相对狭窄,无法开展起来。Seligramn 在 1979 年提出在童年期或青少年期个体会形成的一种思考习惯,即归因方式。他提出归因方式有三个特征,分别是普遍性、个别性和永久性。普遍性指的是特定的归因方式和一般的归因方式;个别性指的是内在的和外在的归因方式;永久性指的是永久性和临时性的归因方式。在 1990年,在对归因方式进一步研究的前提下提出归因方式可以看成人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人格特征。他认为有两种归隐分格,分别是乐观的和悲观的。乐观的归因风格将好的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性和整体的原因,不好的事件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具体的原因。但是,经过研究证实人们对正负事件的归因是彼此独立的,两者没有联系。 我国学者刘永芳在1998年对归因方式理论进行归纳与总结,提出归因方式是个体特有的认知过程,并且随后形成个体独特的归因倾向。归因方式的研究受到认知风格研究的启发,有关学者试图研究人格特质同归因的认知过程的关系,来探讨个体在归因方式上表现的个体差异。如今,归因方式对个体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职业选择都有影响。由此,可以说,我们每个人的个性特质可以通过我们的归因方式表现出来。社会生活的各领域都受到归因方式的影响。研究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对其学习和生活都有指导意义。
4.归因方式的测量工具的研究 (1)1989年,张雨新和王燕编制了归因方式问卷,该问卷由 14 个事件构成,其中正性事件有 7个,另一部分是负性事件。被试者采取自己陈述的方法对每一事件写出其产生的原因,还需要被试依次在自身和他人、暂时和持久、局部和整体写出所写原因的分数。 (2)2001年,王极盛、李占江和邱炳武编制了 ASQA问卷,该问卷是有关人际关系和学习问题的 10个负性事件组成。被试要对每一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7级评分,同时要从三个文度进行归因,分别是内在和外在、稳定和不稳定、局部和整体。 (3)2006年,孙慧明和沃建中编制了青少年归因风格问卷。编制问卷的过程中采用访谈法和专家评定法确定问卷的文度和项目,再采取项目区分度同验证性因子分析修订问卷题目,形成正式问卷。该问卷文度有4个,划分为内在和外在性、稳定和暂时性、可控和不可控性、整体和局部性。 (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概述 1.自我效能感的定义
- 上一篇:初中生违反纪律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 下一篇:汉族与维族大学生的SNARC效应研究
-
-
-
-
-
-
-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