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讨论 12
4.1 应对方式多重比较以及不同人群大学生应对方式特点 12
4.2 心理症状的多重比较 14
4.3 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14
5 结论与建议 14
5.1 结论 14
5.2 建议 15
6 本研究的不足与改进 15
参考文献 17
第一章
1、引言:
大学生阶段作为连接学生时代和步入社会的桥梁,对于个人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大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灵活联系起来。但是在此过程中,不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所以大学生要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在处理困难的时候,大学生由于初入社会,难免会经验缺乏和略显急躁,从而选择错误的应对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心理问题。而作为心理工作者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大学生学会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去解决问题,从而使其心理健康的成长。因此,研究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1.1应对的概念
在应对研究的早期,Haan (1977)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提出应对是寻求对现实的保护的任何努力,包括促成良好适应的现实的思考和行动。则该心理活动便可视为“应对行为”;之后,Stone和Neale (1984)认为应对只包括对付应激要求的有意识的努力。Lazarus和Folkman (1966, 1985)等更强调个体应对压力过程中的认知评价过程。Compas等(2001)从发展的角度界定应对,将其定义为个体在面对压力事件和环境时,调节情绪、认知、行为和环境的有意识的意志努力。根据上述界定我们可将应对的概念界定为:应对是个体面对外界刺激时的行为方式。
1.2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
本文综合心理学家H. B. English、松田岩南以及世界心理卫生大会的观点,对心理健康给出以下的界定:
1、心理健康首先要有良好的个性,主要表现在:身体的协调,智力的正常以及情绪的稳定。
2、心理健康需要一定的处世能力,包括要适应生活的环境,和周围的人群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3、心理健康符合有效性,每个人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充分发挥自己,使自己融入周围环境,不做无用功,这样才不会扭曲自己的心理,才能发展和释放自己,从而让自己的心理健康平稳持续的发展。
1.3国内外研究概况
关于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国外的研究大多从大学生年级、性别、专业、城乡、生源地、是否独生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相关分析。国内许多的学者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主要从性别、专业性质和生源地三个方面因素对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使用应对方式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得出结论:男女生在求助与自责这两个应付方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工科的学生相比于文科学生在自责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南北方学生在求助这一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并运用回归分析研究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应对方式之间有相关关系,且具有明显的相关。
基于该研究现状,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江苏师范大学大学生进行探究,专业涉及文、理、工三类,年级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生源地分为北方和南方。分析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探讨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从而提出大学生健康心理积极引导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