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日渐凸显,通过提问不仅促进师生交流,激发学生求知欲,而且使教师及时获得教学反馈。但是,实际教学中课堂提问仍存在不足。通过观察十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现目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概括如下:
(一)问题空泛,指向不明
在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为了充分体现师生双方平等对话的要求,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许多课堂提问的环节。然而,在频繁的课堂提问中,大多数教师的提问没有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提问,教师在课堂中讲到哪里就提问到哪里,问题空泛、指向不清,非常随意。例如,一位教师在上《只有一个地球》 这一课时,学生集体读完课文后,教师出示课文中的词语,提问学生:“同学们觉得这些词语哪一个比较难?”问题提出后,某几个学生说没有难词,结果全班同学纷纷说没有,教师连问几遍之后,才有一两个学生回答。教师一开篇就问学生这样的问题,可看出教师仅仅是为了讲词语而提问,并没有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学龄特征精心设计问题。六年级的学生具有借助词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他们有能力自学生字新词,但是有些学生可能存在逆反心理,想在课堂上引起老师注意源Z自+751/文%论,文]网[www.751com.cn,所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后,可这样提问:“哪位同学能联系上下文来说一说‘枯竭’的意思?”教师明确提出某些难词让学生根据文章大意说说自己的理解,也可防止有些叛逆的学生在课堂上乱起哄。
(二)问题表述不清,无效问题较多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总是会出现“有没有”、“是不是”等判断型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是因为教师的口语习惯造成的,此类问题表述单一,没有意义,而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回答,长此以往,遇到此类有关“有没有”、“是不是”的问题学生将不会动脑思考,而是随口回答。还存在问题设计的过难或过易等情况,过难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学情,过易的问题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达不到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据统计,一位教师在上《找骆驼》 这一课时,课堂四十分钟,他提问了三十二次诸如此类的判断性问题,如,“商人是不是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骆驼?”、“商人最后有没有找到骆驼?”、“老人是怎么知道的?是不是路边有米和蜜?”这样的问题既繁琐,又无价值,会降低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学生会渐渐的失去学习的心趣,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没有任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