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生活的关系为众多学者所关注,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教育家杜威,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命题。师从杜威的陶行知从中国国情出发,形成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5]所以,学校德育只有根植于生活,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如果割裂了品德与生活的联系,道德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成了灌输给学生的抽象条文。
2.2情感体验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德育主要是指学校德育,笔者采用了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中的观点,德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也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情感体验教育与道德教育主要具有以下三种关系:
首先,情感体验教育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动力机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对事物的态度分为知之、好之、乐之三种水平,三种水平的划分标准在于情感体验的深浅,其中“乐之”是最高境界,也即情感投入的最多,情感体验得最深刻。孔子旨在说明情感投入的越多,动力就越十足,教育效果就越好。
其次,情感体验教育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方式。情感体验教育既需要道德知识的教育,更需要道德情感的教育,唯有此才能使道德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道德需求,否则的话只会造就有知识没灵魂的“危险品”。
再次,品德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促使情感体验的拓展、加深,可以为更高一级的情感体验教育奠定基础,即好的德行的养成可以丰富、充实更高一级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