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幼儿同伴冲突发生频繁,几乎贯穿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之中。幼儿之间的冲突通常非常短暂,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幼儿的对抗或对立。而在整个幼儿阶段,小班幼儿间的冲突最为频繁。
再次,幼儿同伴冲突通常开始于一方对另一方作出的某些动作或提出的某些要求的反对,但这样的单纯的反对并不能构成一个同伴冲突事件。只有在甲方的反对没有被乙方接受,遭到乙方的对抗后,甲方仍然坚持自己的行为或看法,这样才形成一个简单的冲突行为。
当然,我们还要明确辨析幼儿冲突行为与攻击性行为,切不可将两者混淆。幼儿冲突行为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表现为两方因不同利益和观点而产生的对抗或对立;幼儿攻击性行为往往是指在个体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者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身体上的进攻或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两者存在一定区别。幼儿冲突行为包含的范围更为广泛,任何行为都可能引起冲突,而攻击性行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2教师应对幼儿同伴冲突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幼儿同伴之间的冲突平凡而琐碎,一块积木、一个角色、一句话、乃至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会引起纷争,产生冲突。处理这些看起来细小、微不足道的冲突是幼儿教师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幼儿冲突产生的原因、性质以及类型等多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如何看待幼儿同伴冲突,在什么时候介入幼儿冲突,以及当冲突发生时教师采用何种方法介入都成为解决冲突应对策略中的关键问题,对幼儿人际交往,乃至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1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的认识不全面
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尚和”思想的影响,冲突常作为一个消极、具有破坏性的词汇存在于人们心中,凡事都应该尽可能的避免,在幼儿身上发生的冲突自然也被有些人归于消极一类。当教师认为幼儿同伴冲突是消极且有害的,那么冲突一旦发生,他就会极力避免或者制止,以防止不良伤害或影响的产生。反之,如果教师认为幼儿同伴之间的矛盾或冲突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也可能产生一些有利于幼儿个体发展的积极因素(特别是对幼儿社会化方面的影响)。那么,当冲突来临时,教师就会从容应对,使其成为促进幼儿成长、加快幼儿社会化进程的利器。
另一部分教师对幼儿冲突持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觉得幼儿之间的冲突只是孩子之间的玩闹,不会造成什么不良影响,同时也不了解冲突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他们的态度及看法正在影响着幼儿。这一部分教师在冲突来临时,只是一笑了之。
教师作为幼儿的模范和榜样,其冲突观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交友的观念。所以,教师在处理幼儿同伴冲突之前,自己必须先树立正确的幼儿冲突观,作为指针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方法模式和技术手段。
2.2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时机不恰当
部分教师在幼儿冲突发生时会在第一时间立即制止,防止冲突恶化,这么做虽然解决了幼儿同伴之间冲突,但也带来了许多弊端。一方面,教师在冲突发生后立刻介入,帮助幼儿解决与同伴之间的矛盾,将幼儿保护的太过严密,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赖,以至于当幼儿再次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想到的是向教师求助,而不是自己尝试着去解决。另一方面,教师的强势介入剥夺了幼儿独立面对同伴冲突、尝试解决其人际交往问题的机会。幼儿解决冲突的过程是其“去自我中心”、获得社会交际能力和人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没有经过仔细观察、冷静分析就盲目介入冲突,不仅不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长此以往,幼儿对教师的依赖会越来越强烈、最终形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