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通过提高中学生对社会支持的感知来减轻疲劳感 12
1、教师采用公平的态度和教学方式 12
2、家长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 12
3、学生提高自信心以及自我效能感 12
结 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附录 16
中学生学习疲劳量表 16
大五人格量表 19
一、引言
以往关于疲劳的研究大都针对成年人,对青少年探讨同样问题的研究则较少。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特别是初三、高三的学生,正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他们面对大量来自躯体、心理和社会的应激事件,一旦超过他们的负荷,则极容易产生疲劳感,所以有必要对初三、高三学生的疲劳状况加以研究。
(一)疲劳的定义及以往关于其成因的研究
疲劳是学生在高强度学习后表现出的一种主观上的疲劳感,是介于心理健康心理疾病的心理亚健康的一类表现。在这种状态下,个体的多种心理功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调和紊乱。认知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意志力减弱,手脑协调能力低,情绪异常,对一切事物都“兴索然”,就是典型症状。以往关于疲劳成因的研究主要如下:
1、 环境因素
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高风险,单一或嘈杂的环境容易造成心理疲劳。
2、 生活因素
主要分为工作和家庭两大因素。离婚、单身、受过高等教育、自创业、失业、工作高度集中、对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不满等个体更容易感到疲劳。
3、 生理因素
作息时间不规律导致生物钟紊乱,与工作不相适应的年龄、生理节奏、疾病、身体素质等是心理疲劳产生的重要原因。
4、 心理因素
注意力高度集中,往往导致精神上的紧张,此时正常规律被破坏,行为效率减低,准确性下降,动作充分协调性收到破坏,致反应时间延长,动作仓促或迟缓,同时思维判断失误增多。
针对中学生人格特质对于心理疲劳的影响的研究,目前寥寥无几,所以本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人格特质及其理论
1、人格特质的定义
所谓特质,是指人拥有的、影响行为的品质或特性,它们作为一般化、稳定而持久的行为倾向而起作用。人格特质理论(theory of personality trait)起源于4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和雷蒙德·卡特尔(Raymond Bernard Cattell)。特质理论认为,特质(trait)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特质论并不是把人格分为绝对的类型,而是通常认为存在一些特质维度,
每个人在这些特质上有不同的表现,而人之所以有差异,就在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特质表现程度,形成不同的特质构型,以此来解释人的行为差异。
2、大五人格理论
大五(Big Five)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人格特质分类模型。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似乎过于烦琐,而艾森克的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两个维度又似乎太简单。图普斯和克里斯特尔(Tupes & Christal,1961)对人格特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有五个相对显著和稳定的因素,除此之外没有得到任何结果。以后不少学者对美国、德国、荷兰、英国、菲律宾等许多国家的被试加以研究,都重复得到了五因素结构。这五个因素及其特质是外向性(extraversion)、情绪性(emotionality)、宜人性(agreeableness)、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和开放性(openness), 恰好,这五个因素的头一个字母可以构成“OCEAN”一词,表示“人格的海洋”。这些因素之所以被称为“大五”,不是说它们多么重大,而是强调这五个因素中的每一个因素都极其广泛。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目前大五人格成了“人格心理学里通用的货币”(Funder,2001),是目前对人的基本特质最理想的描述(Ender & Speer,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