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育类新闻,我们会发现关于中小学这样的消息: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对待学生不公平,忽视对成绩差的学生,更有甚者,诋毁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无疑这些行为是对孩子的生命的摧残。作为指引学生走向成功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抛开自己的烦恼,不将个人情绪带入课堂,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3 生命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生命是一个生物的行为基础,是人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最高目的。生命教育是舶来品,最早源于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死亡学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正确定义其内涵,将对以后生命教育的开展起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传统教育方式的革新,它将传统教育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等方面转移到对受教育者生命成长质量的关注,它“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学生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和鲜明个性”。[2]因此,生命教育也是一种新的思维角度,突破传统思维把知识看是影响生命质量主要原因。重新思考教学过程,从受教育者的生命成长角度调控课堂的教学。
3.1 生命教育的内涵
3.1.1 生命教育是一种体现人生命性的教学活动
事实证明,并不是所有青少年走出校园后生活的很好,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校期间未能够形成良好的身心素质、思维方式。传统的教育将学生的升学,知识学习作为主要目的,忽视了学生身心的发展,从而降低了学生的生命质量,导致了很多学生厌学、逃课、打游戏,更有甚者出现自杀、谋杀等让人觉得惊异的事件。
生命教育是站在让学生的生命质量提高的角度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为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从而将知识的学习理解为提高自身生命质量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注重行动的方式。很多情况下,学生并不乐于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等待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更倾向于参与各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