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依托科技创新提升外贸转型发展能力 16
(二)依托服务贸易培育新增长点 16
(三)依托企业“走出去”带动外贸发展 16
(四)以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国家竞争力 17
(五)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17
结 论 18
致 谢 19
参考文献 20
引言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新常态;同时,世界经济也不是波澜不惊,同样出现了发展的新问题。我国的对外贸易作为过去引导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在此情况下,要对我国的对外贸易进行转型与升级,从而积极促进新常态的经济发展。而经济新常态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从速度层面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从结构层面看,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从动力层面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风险层面看,新常态下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
在经济新常态出现的这些新特点的下,我国外贸结构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因此,在新常态下,优化我国的外贸结构成为必不可少的一步。
一、 我国外贸发展历程
我国外贸发展历程经历着三个阶段: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前,我国严格地实行了进口替代型的对外贸易模式,外贸整体上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1978年,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对外贸易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与深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这一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进出口都所有增加,特别是在出口额了明显的提升;而金融危机后,我国对外贸易受着金融危机这一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增速放缓,在经济新常态下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呈现着不同的概况,相应的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也呈现着不同的特点。
(一) 改革开放前的贸易结构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在这一阶段我国主要是是引进国外技术为主,来发展民族工业,走闭关锁国的内向型发展道路,只要是国内有生产的,同时满足国内的数量和质量的,坚决不去进口;只要是国内有条件去生产暂时需要进口的,就会积极地采取措施去促进国内的生产发展。
所以,在1978年以前,我国与国际接轨不多,对外贸易中的各个产业总体上处于较为低的水平。从1950到1977年期间的对外贸易额增长了12倍,年均增长为9.9%。就出口商品来说, (如表1.1)1953年时,初级产品所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为79.4%,而工业制成品所占出口额的比重仅为20.6%,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到1977年,初级产品占总出口额的比重有所下降为53.6%,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则上升到46.4%。对比之下,出口商品结构明显优化。就我国进口商品结构来说,在国内的某些产业部门发展影响下,进口的主要是以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制成品。
表1.1 1953-1977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 (单位:亿元,%)
年份 出口总额 初级产品 工业制成品
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