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文献综述
通常产业联动是指具有相似特征的经济组织之间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体制框架、调节机制上结合成经济合作组织或经济集团,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区域产业的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从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1]。产业间的联系越密切,产业联动的成效更加明显,毫无接触的产业很难形成产业上的联动。产业联动使处于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企业,打破企业、产业、区域的界限,达到企业、产业和区域关系优化的效果,进一步促进企业向高收益方向发展。
在学术界,林兰、曾刚曾在长三角地区产业联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重点剖析了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联动的四大因素以及区域产业联动的条件, 最后提出大力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联动的发展策略[2]。另外,沈正平、车冰清等人协力分析了淮海经济区产业联动的发展潜力,通过采用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各城市产业结构灰色区位商、各城市不同产业灰色区位商与徐州及其他19个城市产业合作潜力系数对比的方法,对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的异同性、产业的地域分工、产业的地域发展潜力进行对比研究,得出淮海经济区具有三次产业结构相似、产业地域分工逐步深化、产业地域合作逐步加快、基础设
施合作潜力大的特征[3]。给作者一定的参考以及启示,进而作者大胆地对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地区的产业联动进行条件和潜力研究分析。这些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淮河生态经济走廊产业联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3 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地区产业联动条件分析
3.1 经济发展水平
发达地区往往有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优势,而欠发达地区则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经济、基础设施、政策和其他因素的限制,不能快速发展[4]。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地区经济实力薄弱,往往是长三角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之地,区域内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到2013年,豫皖苏三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32155.9亿元、19038.9亿元和59161.8亿元,三省全年生产总值占国家生产总值的19.4%。淮河生态经济走廊12大主要中心城市2013年的生产总值达到22707.19亿元,占三省生产总值的20.6%,只占国家生产总值的3.9%,足见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地区在全国的地位之低,亟待政府乃至国家的重视与督促,大力发展淮河经济走廊地区。近几年,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不断崛起,富士康集团、万利达集团、悦达起亚汽车集团纷纷入驻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地区主要中心城市,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地区经济的发展。
3.2 基础设施建设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完善的基础设施将大大减少区域间的通信成本,带动区域间商品、要素和投资流动,加强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从而促进区域产业联动的快速发展[5]。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地区内基础交通设施发达。京沪、京广、京九三条南北向铁路贯穿了淮河流域的东、中、西部;还有东起连云港的第二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穿过淮河流域北部;蚌埠-合肥铁路和新沂-长兴铁路等构成了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密集的铁路运输网。流域内的京杭大运河和淮河干流联通了淮河生态经济走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内河运输,并且与流域内其他支流共同构成了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发达的内河运输网络[6]。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内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络,加强了区域内部与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以港口城市著称的连云港拥有的大型海运港口,不仅能够直达全国各沿海港口,也能通往新加坡、韩国和日本等地区。京沪、京广和京九三条铁路以及密集的公路网、水路网带动了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地区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把沿岸、沿线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了沿线地区的城市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