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选题的目的:随着人格特质理论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以员工个性特质分析其与知识共享行为的关系研究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员工人格特质与知识共享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人格特质是推动知识共享的重要因素,因此值得进一步的深入挖掘和研究。58989
选题的意义:全球化的扩展,加剧了企业的竞争压力,知识成为了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一个潜在资源。面临新环境新竞争,企业如何以知识为对象,让员工的经验和信息通过有效的方式进行分享、交流,最终达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关键。本文旨在将人格特质的大五人格理论与理性行为理论相结合,构建人格特质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通过大样本实证调研,数据分析,来检验结果,并将理论成果并运用于企业实践,为企业、组织选择何种人格特质的员工以此促进知识共享提出建议和对策,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1. 人格特质理论的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Allport于1921年在《人格特质:分类与测量》中开创性的提出人格特质的概念论文网,而后又在其著作《人格型的成长》(1961)中形成了完整的人格特质理论。Allport(1937)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心理结构”,是个体的“神经特性”,具有“支配个人行为的能力”,这种“神经特性”促使个体以独特的方式感知情境,并对各种不同的情境做出反应。Allport还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Common Traits)和个人特质(Inpidual Traits)两大类。
Cattell提出了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并用特质的阶层联系表示人格结构:第一层分为个别特质(Inpidual Traits)和共同特质(Common Traits);第二层是表面特质(Surface Traits)和根源特质(Souree Traits);第三层包含在根源特质下面,包括体质特质(Eonstitutions Traits)和环境特质 (Environmental Traits);第四层包括动力特质(Dynamic Traits)、能力特质(Ability Traits)和气质特质(Temperament Traits)。Cattell(1995)运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人格特质,并编制了16人格因素量表(16 Personality Factor Test,简称16PF)。Cattell的研究发现可以用乐群性、敏锐性、稳定性、影响性、活泼性、规范性、交际
性、情感性、怀疑性、想象性、隐秘性、自律性、变革性、独立性、自虑性、紧张性16个相对独立的人格维度描述所有人的人格面貌,并可以了解应试者在环境适应、专业成就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表现。
Eysenck(1975)继承先前实验心理学家的工作,通过对实验、量表与观察所得到的大量的人格特质资料的分析,提出了人格结构层次理论。Eysenck将人格结构分为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个水平,并提出内倾-外倾、神经质、精神质、智力和守旧性-激进主义五个维度,但他认为内倾-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是人格特质的三个基本维度。其中,精神质是独立的维度,与神经质和内倾-外倾不相关,因此Eysenck提出可以用神经质和内倾-外倾两方面来描述人的人格特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格五因素模型转入量表研究并广为流行。Zuckerman(1994)基于人格特质的生理基础提出了五个因素,即冲动的非社会化的感觉寻求、攻击-敌意、活动、社交性和神经质-焦虑,并编制了五维度90个题项的Zuekerman人格问卷(Zuekerman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Mc Crae & Costa(1997)根据16PF因素分析和自己的理论构建了人格五因素模型,这五个因素分别是神经质(Neuroticism)、外倾性(Extraversion)、开放性(Openness)、宜人性(Agreeableness)和严谨性(Conscientious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