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态软件产品于80年代初出现,并在80年代末期进入我国。但在90年代中期之前,组态软件在我国的应用并不普及。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①国内用户还缺乏对组态软件的认识,项目中没有组态软件的预算,或宁愿投入人力物力针对具体项目做长周期的繁冗的上位机的编程开发,而不采用组态软件; 6803
②在很长时间里,国内用户的软件意识还不强,面对价格不菲的进口软件(早期的组态软件多为国外厂家开发),很少有用户愿意去购买正版。
③当时国内的工业自动化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还不高,组态软件提供了对大规模应用、大量数据进行采集、监控、处理并可以将处理的结果生成管理所需的数据,这些需求并未完全形成。
随着工业控制系统应用的深入,在面临规模更大、控制更复杂的控制系统时,人们逐渐意识到原有的上位机编程的开发方式。对项目来说是费时费力、得不偿失的,同时,MIS(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和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的大量应用,要求工业现场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更详细和深入的数据,以便优化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个环节。因此,在1995年以后,组态软件在国内的应用逐渐得到了普及。
前景展望监控组态软件是工业应用软件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归根结底,用户的需求对其发展起着最为关键的推动作用。 需求是推动其发展的源动力,触摸屏人机界面的快速发展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组态软件市场的崛起不仅为最终用户节省了系统投资,同时也为用户解决了实际问题。现在用户购买组态软件虽然也需要一定的投资,但是和以前相比,投资额却大大降低了。使用组态软件,用户可以做到花少量的钱,做成大事情。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正处于上升期,新项目的上马、基础设施的改造大量需要组态软件;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的改造、原有系统的升级和扩容也需要组态软件的支撑。
社会信息化的加速是组态软件市场增长的强大推动力,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信息化社会将为组态软件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 未来的传感器、数据采集装置、控制器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实时数据浏览和管理的需求日益高涨,有的用户甚至要求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监督定货的加工制造过程。有的装置直接内嵌Web Server,通过以太网就可以直接访问过程实时数据。即使这样,也不能认为不再需要组态软件了。 用户要求的多样化,决定了不可能有哪一种产品能囊括全部用户的所有要求,直接用户对监控系统人机界面的需求不可能固定为单一的模式,因此直接用户的监控系统是始终需要“组态”和“定制”的。这就导致监控组态软件不可能退出市场。 由于类似OPC这样的组织的出现,以及现场总线、尤其是工业以太网的快速发展,大大简化了异种设备间互连、开发I/O设备驱动软件的工作量。I/O驱动软件也逐渐会朝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监控组态软件功能的变迁 监控组态软件正在由单一的人机界面朝数据处理机方向发展。管理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最早的组态软件用来支撑自动化系统的硬件,硬件系统如果没有组态软件的支撑就很难发挥作用,甚至不能正常工作。现在的情况有了很大改观,一方面软件部分地与硬件发生分离,大部分自动化系统的硬件和软件不是由同一个厂商供应,这样就为自动化软件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的舞台。 实时数据库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实时数据库存储和检索的是连续变化的过程数据,在计算机处理能力日益提高的今天,实时数据库的性能和处理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也日益受到用户的重视。现在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实时数据库来分析生产情况、汇总和统计生产数据,作为指挥、决策的依据。在很多组态软件中,实时数据库已经作为独立的商品单独出售,三文力控、Intellection、Wonder ware都在宣传各自的实时数据库产品。在数据处理量大、历史数据存储时间较长(超过半年)的应用中,实时数据库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以存储200个过程历史数据的应用为例,如果使用关系型数据库,假设采样时间是1s,半年的历史数据将占用31.54亿个记录,其数据检索速度显然是实时应用所无法忍受的。 在最终用户的眼里,组态软件在一个自动化系统中发挥的作用逐渐增大,有的系统甚至根本就不能缺少组态软件,尤其是远程监控和数据采集应用。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软件的功能强大,用户也存在普遍的需求,广大用户在厂家强大的宣传攻势面前逐渐认清了软件的价值所在。
- 上一篇:冲压模具英文文献和中文翻译
- 下一篇:液氮洗涤塔设计任务书
-
-
-
-
-
-
-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