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关于小学教师幸福感的研究幸福感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二战后的西方社会进入了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此时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越发地受到了关注。西方在幸福感研究方面大约经历了比较描述、理论构建和测量发展三个阶段[4]。比较描述阶段是主观幸福感研究刚刚起步的初期阶段,主要集中在人口统计学变量和事件、情境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是对不同群体的幸福感进行描述和比较,探讨影响幸福感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第二个阶段是理论构建阶段,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重点转向了发展幸福感的理论与解释模型,研究主观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以及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这一时期形成了许多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幸福感进行理论解释,促使幸福感研究的不断深化。测量发展是第三阶段,表明对幸福感的研究已进入了测量技术的完善和发展,主要对幸福感的测量范围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幸福感测量的多种指标。58652
国内关于小学教师幸福感的研究
我国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教育界己经意识到这种忽视,使得教师生存状态特别是教师幸福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对教师幸福问题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叶澜教授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研究教师幸福,论文网开启了我国教师幸福研究的广阔领域。随后,檀传宝教授的《教师伦理学专题》主要是从道德教育和教育伦理的角度来谈教师幸福问题;刘次林教授的《幸福教育论》主要侧重于幸福教育的构建和实施来谈教师幸福。而且两位均将教师幸福作为幸福教育的前提加以专门的章节在书中进行论述,使得教师幸福研究朝着专门化的学科形态发展;肖川教授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一书阐明教师的幸福源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随着世界范围内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和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的教育逐渐走向了关注学生、关注个性的时代,却对教师的关注和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更多的是单纯从职业要求角度出发。"忽视了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个体生命的意义、忽视了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创造性劳动的欢乐、忽视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生命本质和高级需要的满足、忽视了教师是一个情感丰富、蕴含着巨大生命活力和个性魅力的人。" [
参考文献
[1]杨超.现代德育人本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21
[2]张淸.论当代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D].湖南师范大学,2008
[3]郑霄等.幸福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51
[4]Dinner ED. Dinner R.B. New direction in subjective well-Being: researchahe cutting edge. Indian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0:27(1):21-23
[5]李定仁.赵冒才.教师及其成长研究:问顾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6
[6]王春燕.教师:从职场专业发展走向生命关怀的个体成长[J].全球教育展望,2008 (6)
[7][美]罗伯特•G• 欧文斯,温建平等译. 学校组织行为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93
[8]唐志强.提升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