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摘  要:黄庭坚的文学理论思想中影响最广却也最受争议的是他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诗学创作理论。在这个理论中,他大胆地提出要广泛吸取前人的经验,但同时又要有自己的发展和变化,也就是用前人的语言、典故、构思、意境等去表达抒发自己的情感。虽然他对这一理论阐述得并不十分系统明了,但我们可以通过对他具体诗歌作品的解读分析和归纳总结来进一步理解,明确它的理论内涵就是师古基础上的创新。19827
    关键词: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理论内涵
    The Analysis of the Theory Connotation from Huang Tingjian’s Poetry
    Abstract: In Huang Tingjian’s theoretical ideas, the most influential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troversial poetic creation theory were “Touching an iron and turning it into gold”and “Seizing the embryo and changing the bone”. In this theory, he not only boldly proposed to draw extensively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ir predecessors, but also has your own change and development, which is use the language of their predecessors, the story, the idea, mood, etc. to express their own feelings. Although his theory expounded is not very completely clear, we can summarize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by analyzing his specific poems. Its theory connotation is a innovation modeled the ancients.
    Keywords: Huang Ting-jian; Touching an iron and turning it into gold; Seizing the embryo and changing the bone; the theory connotation
    目      录

    摘  要1
    Abstract1
    前言1
    一、理论产生原因及实质内涵2
    二、理论在诗歌创作中的实践应用 3
    (一)前人词句的袭用3
        (二)历史典故的活用4
        (三)句法构思的化用6
    三、理论的影响局限和现实意义7
    结语8
    参考文献 9
    致谢10
    从黄庭坚的诗歌作品分析其诗学理论内涵  前言
    提倡诗歌创作“以理为主”,以渊博的学问为基础,是黄庭坚诗学理论的核心,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则是具体的创作方法。换言之,就是主张多读书,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对于这个理论,古代文论家一直争论不休、褒贬不一,而在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受政治影响则被认为是形式主义备受非议。八十年代以后,学术界对黄庭坚的创作理论进行重新评价,研究逐渐深入。莫砺锋首先发表《“夺胎换骨”辨》来肯定这一理论的积极意义,接着,杨庆存和周裕锴相继发表文章著作来阐述这一理论的价值,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肯定它的合理性。而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拓一定的新意,从对黄庭坚具体诗歌作品的分析研究来深入理解他的这一创作理论,并对他化用借鉴的手法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探讨它的影响局限和现实意义,希望能给当代人的创作以启发。
    一、理论产生原因及实质内涵
    “点铁成金”是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提出的:“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 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1]“点铁成金”的说法来自禅宗典籍,黄庭坚用此比喻自己的创作理论,他认为在诗文创作中可以直接沿用陈词旧句,但要对它们进行点化,使其意义有所变化和发展,进而在具体的语境中呈现出全新的色彩,由此达到从“铁”到“金”的目的。“夺胎换骨”最早见于见于宋人惠洪的《冷斋夜话》:“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思,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2]“夺胎”,“换骨”本来是道教术语,这里被借用来比喻在旧有诗意的启发下加以拓展,来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两者都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指领悟古人诗意的前提下,用自己新鲜的语言进行深化或转化,使之浑若己出,更加精彩。由于内在精神相通,所以两者常常并称。
  1. 上一篇:谈初中语文说明文《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策略
  2. 下一篇:中国古代文论的和合精神研究
  1. 英格兰与苏格兰议会联合的动因及其过程

  2. 中日两国《西游记》为主题的动漫作品比较

  3. 俞敏洪励志演讲的语言风格研究

  4. 秘书创新能力的培养

  5. 互文性视域下的四字格网络新成语探究

  6. 白先勇小说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7. 论现代秘书的角色意识

  8.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9.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0.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11.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12.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13.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14.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15.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16.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17.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About

751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751com.cn

关闭返回